APP下载

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现状研究

2018-05-14邓鹫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隔代教育学前儿童

邓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越來越显著,大量的农村父母进城打工,子女留在农村由祖辈抚养,由此产生了“隔代教育”问题。通过访谈、观察和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农村隔代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石板镇羊龙幼儿园周边隔代教育观念、方法、效果及隔代教育的弊端,为了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确保农村隔代教育中的学前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结合实际,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提出一些建议,期望改变家庭的教育观念,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隔代教育;亲代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乡差异显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进城务工,外来儿童受条件限制不能入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有两个显著性:条件差、收费高。所以,很多父母只好将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老人、亲友照顾。这意味着老一辈人将成为绝大多事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了,他们不仅要照管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将承担孩子的教育重任。

然而,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具有启蒙性,是孩子终身教育的开端。“3-6岁幼儿处于语言,思维,意识,情感等发展的敏感期。”[ ] 3-6岁幼儿教育相当重要,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从出生就在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农村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接受隔代教育,错失了父母的教育,这是孩子在接受教育中的弱点和缺失,将会影响到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心理、行为等。因此,希望通过对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现状研究,了解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的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并联系实际提出解决策略。

二、基本概念分析

(一)学前儿童

《教育大辞典》中认为:“儿童是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狭义指少年起前的阶段。”[ ] 《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儿童系指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儿童包括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学前儿童指0到6岁儿童。”[ ] “学前儿童”是本研究的的主要对象。本研究指的“学前儿童”是入园儿童,以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即年龄在3—6岁左右的儿童。

(二)隔代教育

所谓“隔代教育”有学者认为:“‘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和方式。”[ ] 也有学者认为:“‘隔代教育即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和教育。实际上,广义的教育还包括由伯伯、叔叔甚至邻居等对孩子的教育。”[ ] 不同的学者对“隔代教育”有不同的界定。本研究中所指的“隔代教育”是相对“亲代教育”而言,指父母因各种原因把子女托给祖辈,祖辈对孙辈抚养和教育的一系列活动。

三、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幼儿与祖辈,其中,以石板镇羊龙幼儿园63个正在接受隔代教育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以孩子就读石板镇幼儿园的39位祖辈作为访谈对象。

(二)调研过程

2016年9月—2016年12月通过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石板镇羊龙幼儿园的63名正接受隔代教育的幼儿进行了调研,得到了关于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具体调研过程如下:

1.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观察者只作为旁观者进行记录),观察羊龙幼儿园正在接受隔代教育的幼儿,主要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幼儿在幼儿园里“同伴交往行为、自理能力表现、学习态度等”。通过一日生活中的随机观察,将观察到的问题或现象整理成观察记录,分析处于隔代教育中的幼儿存在的问题。

2.运用自制 “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现状研究访谈提纲”,以孩子就读在羊龙幼儿园的39名祖辈为访谈对象,采取访问者提问,祖辈回答问题的封闭式访谈形式和被访问者自己述说为主的开放式访谈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祖辈的基本生活情况、祖辈的教育观、教育方法等现状进行调研。访谈主要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内进行,访谈结束之后将访谈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分析。

(三)羊龙幼儿园隔代教育现状呈现

1.羊龙幼儿园隔代教育基本情况调查

笔者在羊龙幼儿园工作中调查到:全园128个幼儿中就有近一半的幼儿属于隔代教育。通过日常观察接送孩的家长、对各班班主任访问接受隔代教育人数、对家长访谈隔代教育现状等方法调查得到一组数据(见下表1),该数据是运用WPS进行分析所得,详表见下:

下表显示,近一半的幼儿接受隔代教育。这与“相关研究统计:全国有五成上的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 [ ]相吻合。可见,隔代教育目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成了羊龙幼儿园周边地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现状。

2.羊龙幼儿园周边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现状及家庭结构调查

(1)羊龙幼儿园周边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羊龙幼儿园是羊龙村唯一的一个公办幼儿园,该园刚开办2年左右,目前园所幼儿有128个幼儿。有两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目前幼儿园的情况是:地面小、班级少、班级人数多、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缺乏。

(2)家庭结构

石板镇羊龙村不同的地方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在工作两年期间,笔者走访了不同的村和小街道,共走访了39个不同的家庭,分为三种类型:三代同住;祖孙同住;亲代同住。

上表显示三代同住站大多数,孙辈同住较少,亲代同住的很少,这与华中师范大学陈亚的硕士论文“幼儿园应对祖辈教养状况的研究”中“以祖辈为主要教养孩子家庭人口居住情况调查”结果相近。

(四)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1.祖辈的教育观念

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祖辈家长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祖辈对学前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观点主要有几点:

(1)祖辈对幼儿教育责任的观念

在访问中发现,有些祖辈认为自己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的父母把孩子留在他们身边只是希望能有人看住孩子,让孩子有吃有住的就行。

案例1:

笔者:您认为您有责任教育您的孙子(女)吗?

祖辈:没有,我只能是帮忙看孩子

笔者:您认为孙子的教育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祖辈:幼儿园老师来负责、他(她)爸妈

很多祖辈把教育的责任转给幼儿园老师,他们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老师来负责。他们这种想法是有其原因的。首先:祖辈文化水平低,甚至很多都没有上过学,对于教育的问题他们无能为力;第二:祖辈把“教育”单纯的看着是教孩子认字,写字等;第三:农活繁忙,即使有些祖辈希望能教孩子一些东西,但是没有时间。

(2)祖辈评价幼儿学习的观念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尤其是祖辈家长。祖辈农活繁忙,并没有时间照管孩子的学习,平时与老师交流少,甚至不交流,幼儿园组织活动时也不参加(见表3)。很多祖辈注重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认多少字,能做多少数学题,他们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发展过程。

(3)祖辈的儿童发展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以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 ]全面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目标。

该地区祖辈针对智育和德育;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支持的调查,调查发现。在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中,许多祖辈“注重智育,忽视德育”。他们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观念里,只注重幼儿园能教幼儿认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数题,忽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甚至做出一些粗暴的行为,这对幼儿树立良好的品德带来负面的影响;“注重身体发展,忽视心理发展”。祖辈认为,父母将孩子托给他们,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所以祖辈更多的是关心孙辈的身体健康问题,很少关心过幼儿的心理状况。“3-6岁幼儿是人格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 ]这时期幼儿接受隔代教育本身就缺失了父母的关爱,给幼儿造成了阴影,加上祖辈的忽视,幼儿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攻击性社会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

2.隔代教育方法

农村隔代教育者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农活繁忙,精力不足等原因民主理解型很少。农村隔代教育方式主要有严厉惩罚法型、过分关注溺爱型和放任自由型。

上表是对39位家祖辈家长对孙辈做错事的处理方法调查。调查发现,对于孙辈做错事的处理,大多数祖辈会问孙子(女)原因,如果原因合理,那么祖辈可能会不再追究幼儿烦的错,如果原因不在祖辈的意料中,祖辈就会很生气。甚至有的祖辈不管原因就对孙子(女)严厉的呵责,但是,也有些祖辈溺爱幼儿,舍不得管或不敢管幼儿,对于他们犯的错不管不问,从不去追究。

农村隔代教育者平时农活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照管孩子的学习,幼儿回到家中大多数时间是和邻居小孩玩或看电视,祖辈很少有时间陪幼儿。有些祖辈休息时想教孩子学东西,可是他们文化水平低,很多新的观念他们很难接受,比如现在幼儿玩的很多游戏是祖辈根本不懂的,所以祖辈也很难和孩子玩游戏,与孩子探索新的事物。久而久之,祖辈就不再管孩子的学习,在意幼儿的情况,甚至周末在家的时候,很多祖辈只是和幼儿一起看电视,更多的是他们各做各的事。

3.隔代教育效果

“教育的效果和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在农村隔代教育中,大部分留守孩子因亲子教育缺失造成的情感、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农村隔代教育幼儿不但缺失了父母的关爱,而且祖辈由于繁忙的原因,很多时候也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要,祖辈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其他的不重要,所以幼儿更别说做亲子游戏,就连祖辈也没有陪他们玩过游戏。在调查中发现隔代教育的幼儿存在著情感、心理、行为上的一些问题。

(1)情感问题

幼儿缺少了父母的关心,也没有祖辈的陪伴,在幼儿园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玩,但是回到家里只有自己,玩游戏是一个人、看电视是一个人,与父母和祖辈很少有情感上的交流。长时间以来,幼儿不懂得交往,在幼儿园的时候不会与其他小朋友分享,有的时候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幼儿打架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他,或希望其他小朋友和他玩。幼儿长时间被忽视会造成幼儿性格内向、孤僻甚至会封闭自己的感情,把情感从人的身上转到物的身上,以物作为代替父母的依恋情节。

案例2:

娅萱是和奶奶住,有一次与奶奶聊天得知娅萱妈妈自她出生就离开了她,爸爸常年在外省打工,一年就回来一两次。娅萱班上没有什么朋友,也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玩,很多时候老是故意逗她说话,可是她只会瞪着眼睛,不说话。

区角自由活动时间,紫琪突然大哭起来,老师过去看情况,很多小朋友都说是娅萱打紫琪。事情是这样子的:紫琪发现旁边的娅萱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小玩具,紫琪就像看看,可是娅萱不给,就动手打紫琪了。事后老师通过与娅萱奶奶了解之后才知道,娅萱的那个玩具是她爸爸送给她的,爸爸一般是不会给她买礼物的,所以她很珍惜那件礼物,甚至每天晚上睡觉都会放在枕边。

案例中娅萱这种情况就是把自己对爸爸的依恋转到了爸爸送她的玩具上,因为长时间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使得娅萱依恋情节更加严重,以致随时随地都离不开那个玩具,甚至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那个玩具上。

(2)心理问题

通过观察发现,隔代教育中的幼儿与其他幼儿相比,隔代教育中的幼儿在回答问题时不积极,也没有主动性,老师在提问时,隔代教育中的幼儿很难回答。通过分析总结出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祖辈知识文化水平低,对于幼儿疑难的问题祖辈也不知道如何解答,使幼儿的疑难得不到解答,长时间幼儿没有了提问的积极性;幼儿回避问题是怕出错。有些严厉的祖辈在幼儿做错事时会责骂他们,会经常将幼儿与其他小孩作比较,这使幼儿害怕出错,害怕被批评,形成自卑感。

案例3:

宇丹也是隔代教育对象。于丹刚来到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表现非常好,在班上很积极,也很乐意帮助其他小朋友。可是大概一个月后,有一次提问宇丹问题时,她支支吾吾的不回答。从那之后,宇丹表现明显的没有以前积极,老师互动式也沉默寡言的。后来老师主动找宇丹爷爷谈话,了解宇丹的情况得知:宇丹常年在在打工,和父母在外省生活,今年被送回老家,宇丹被送回来之后父母也很少打电话回家,祖辈平时农活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所以原本积极乐观的宇丹也变得沉默寡言,不主动甚至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了。

宇丹原本是积极、主动、开朗、乐观的孩子,出现案例中的这种情况是因为离开父母,没有得到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爷爷农活繁忙,没有时间与她相处,长时间没有得到情感上的沟通,所以宇丹性格变得孤僻。由于自己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以致宇丹落后于其他孩子,不积极不主动与老师、幼儿互动。

(3)行为问题

农村祖辈思想观念陈旧,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注重的是智育,忽视其他的教育,对于德育问题上,隔代教育没有得到强化。有些祖辈还会经常在幼儿面前说一些粗话,所以幼儿也会学说粗话,有些时候幼儿在幼儿园里与其他小朋友不和睦时会说出粗话;有些祖辈溺爱幼儿,对幼儿的要求有求必应,所以导致幼儿在幼儿园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就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出现社会攻击性行为,有些幼儿在家里做什么事情、玩什么游戏都是自己一个人,所以在幼儿园里不会和其他小朋友合作,不会分享。

案例4:

在区域活动时,玉彬会经常把所有的积木都放在一个装玩具的箱子里,并告诉其他小朋友说:“这是我的,你们不准拿”。有一次,被老师发现了,要求他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可是玉彬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也是我先拿到的。”

像案例中玉彬的这中行为在很多幼儿身上都有发上过,尤其是隔代教育中的幼儿。有些祖辈溺爱幼儿,在家中幼儿有求必应,把所有的好的东西都幼儿。所以幼儿才不会与其他孩子分享。

四、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的弊端

(一)隔代教育的弊端

1.隔代教育者精力不足

在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老人照管,这些老人不仅看孩子,大多时间还得干农活、喂牲口,没有多余的时间照管孩子,白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放学来接孩子,到晚上,干一天的农活累了,就希望早点休息,没有时间陪孩子玩游戏、给孩子讲故事、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等。“祖辈们精力有限,对孩子的生活也照顾不周,某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好的生活习惯。”[ ]而学前阶段的儿童好动,好奇心强,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可是他们身边没有人和他们“玩”,没有人解答他们的疑问,长时间以来,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得不到相应的解答和回应,会慢慢地减弱,甚至会使孩子厌学,懒惰。还会造成幼儿内向,性格孤僻。经笔者调查,亲代教育的孩子会把老师安排的任务完成,还会主动去做老师没有安排的事,但是隔代教育的孩子很少会把任务完成,在班上跟不上其他小朋友。

案例5:

紫怡是大班一个典型的隔代教育幼儿,从开学以来都是爷爷接他,紫怡常常在幼儿园没有开门就被爷爷送来幼儿园,然后就急忙敢去打工,放学也常常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了,很多时候还会在午觉之前就被接走了,原因就是家里忙,忙回去干活。

像案例中的情况很多,许多家长都会在中午或者正在睡午觉的时候来接孩子,有的是刚好上街办事顺便把孩子接走,有的是因为下午没时间来接,趁中午休息时接孩子,甚至很多都是请小学的学生接孩子。农村农活繁忙,别说陪孩子玩游戏,教孩子学习,就连接孩子的时间都是百忙之中抽时间。

2.隔代教育者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

有学者认为:“一般老人们思想观念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 ] 尤其在农村,隔代教育者大多数处于五六十岁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老人很多没有上过学,有些上过小学,极少部分上过中学,相对青年一代,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很难接受新的事物,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古板,農村大多数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只希望孩子会认字写字,会做算术题等。他们的教育思想跟不上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甚至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无能为力,认为孩子学习的事应该是幼儿园的事,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幼儿园老师的身上。

案例6:

我们老师布置任务给幼儿,首先是口头通知,发现孩子给家长讲不清楚,后来我们做成便签孩子带回家,最终都会以“很忙,没时间”“不识字,看不懂”而任务没完成而告终。有一次,让孩子第二天带废纸来幼儿园老师教他们折纸,可是第二天带纸来的只有很少的幼儿,老师就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给家长说,让家长把纸放在幼儿的书包里。可是,很多家长就问带纸来干嘛,老师解释后,很多家长就问:“你们不教写字和数学吗?每天不是绘画就是唱歌,还经常带孩子玩呢!”

祖辈陈旧的观念难以改变,他们只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学会算数、写字,在他们眼中,绘画、唱歌、玩游戏都是耽误孩子学习。他们与孙辈相处,不会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甚至会阻碍孩子去探索去发现新的事物,不许孩子干这干那,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给的套路去走,比如,有些孩子在玩玩具时喜欢把玩具拆开,但是,在祖辈的眼中,这种情况叫“搞破坏”。祖辈难以接受新事物,对于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严厉的阻拦,生怕孩子会受到伤害,怕孩子弄坏东西。这对孩子的创造性和个性的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3.溺爱孩子

祖辈跟孙辈存在着“隔代亲”这一现象,很多祖辈特别溺爱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

从据我对幼儿园四个班孩子观察,许多家长非常关注、溺爱孩子,生怕孩子被欺负、在幼儿园吃不好玩不好等等。但这种过于关注、溺爱的教育方式反而会恰得其反,往往孩子在家称“小皇帝”,在幼儿园里成“小霸王”,祖辈对他们是有求必应。有些祖辈感觉孩子是子女托付帮忙代养的,要是管严格了,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所以对于孩子犯错时,也只是轻微地说说,不敢打骂,也不敢训斥。祖辈过度的保护,孩子遇到什么麻烦都会替他解决,包庇他,这会使得孩子做事缺乏原则性,形成依赖性和惰性,同时,过度的保护会遏制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

五、解决农村隔代教育的策略及建议

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已成为普遍现象,现在要消除这一现象是根本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只能擅用其长,以避其短,找出一些好的策略解决农村隔代教育中凸显的问题,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确保农村隔代教育中的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具体策略和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与学前儿童的情感交流

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中的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少,有的一两个月能见一次,有的甚至一两年才能见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时间非常少。而幼儿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农活繁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就行。

案例7:

悦悦(大班)是一个隔代教育的孩子。悦悦性格有些怪,在吃饭的时候总是不吃菜,只喝汤。有时老师在她碗里放菜,她就把菜夹给别的小朋友或仍在地上。上课的时候她从来就没有完整的坐在位置上认真听过,要么自己玩,要么找其他小朋友说话。自从开学以来,只见过她妈妈来接过她两次,他爸爸来接过她一次,其余时间都是奶奶来接她,见到妈妈两次,可以看出她妈妈是一个爱化妆的女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悦悦剪了一头短发,从没好好打扮过。

问:你妈妈怎么没有来接你呢?

悦悦:她出门去了

问:那什么时候回来呢?

悦悦:她就回来住一天就走了

问:那你爸爸呢?

悦悦:他很少在家里,家里只有我和奶奶两个人,奶奶来接我回去就干活去了,要到天黑黢黢的才回家。我回家了就我一个人玩呢(笑起来)

从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悦悦属于三代同堂的孩子,但是,父母对悦悦的照顾和教育完全忽视,大部分时间是奶奶在照顾她。但是奶奶由于農活的繁忙也没时间教育她,所以导致她在性格上有些孤僻,在行为上没有规矩。

孩子长时间没有得到与父母乃至与祖辈的交流,会让孩子感情缺失;没有安全感等;情感封闭甚至性格怪异,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弥补孩子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与孩子交流。于父母而言,最好能做到几点:每个月回家看孩子2到3次;经常给孩子买小礼物;经常打电话和孩子聊天;孩子假期或者父母工作不是很忙的时候接孩子到身边,让孩子有和父母生活的机会;陪孩子过年过节等。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爱,消除孩子觉得他们已经被父母抛弃的这种感觉。于祖辈而言,就是多抽时间陪孩子,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祖辈可以陪陪孩子看动画片;讲讲民间故事;玩玩小游戏,更最要的是经常在孩子面前提到孩子的父母,让孩子感觉父母也在身边。

(二)转变隔代教育观念

本研究中谈及的农村隔代教育者主要的教育观念主要有幼儿教育责任观、幼儿学习评价观和儿童发展观。要想解决好隔代教育的问题,首先必须从教育者的观念出发,从思想上转变。改变祖辈对幼儿的教育责任的观念,每个祖辈都因该意识到,担任了孙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这个责任,就应该也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案例8:

问:据您了解,您认为您的孩子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

祖辈:孩子的优点还是有很多的,比如他很听我们的话,不像其他家的小孩一样调皮

问:您所指的“调皮”是指什么事情呢?

祖辈:其他家孩子老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要钱买玩具,但是我家的就很少要钱,也不像其他孩子整天跑这里玩跑那里玩的,他就在家看电视

问:您认为孩子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祖辈:肯定有啊,他就是有点懒,不过也不让他做什么事情的,最主要的就是不爱学习,上中班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爷爷问他几个算术题,一个也不会做。希望你们老师多教教他啊!

案例中的这位祖辈存在这样三个教育思想:第一,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其次,评价自己孩子的优缺点是通过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得出的,而不是把现状与过去作纵向的比较;最后,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其实不仅仅是这位祖辈有这样的想法,很多祖辈家长都具有这样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所以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改变祖辈陈旧的教育观念。

1.转变祖辈对幼儿教育责任观

祖辈作为临时监护人,就应该承担起幼儿的教育责任。祖辈在农活不忙的时候多陪孙子(女),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民间故事,玩民间游戏等,这些都是孩子很喜欢的活动,还可以和孩子共同探索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或一起看动画片等,要让幼儿感觉到祖辈对他们的关爱。

2.转变幼儿学习评价观

在调研中,发现农村隔代教育者对幼儿的学习主要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注重智育,忽略德育。祖辈应该转变这种观点,多鼓励幼儿,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在一日生活情境中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祖辈尽力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多交流,少责怪;多参与,少评价;多纵向评价,少横向评价。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关心,支持和温暖,树立起自信,乐观的个性。

(三)注重家园合作

很多家长对“家园合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孩子送进幼儿园来就是幼儿老师的责任,幼儿老师不仅要教育好他(她)还要照管好他(她),当孩子做错事时,祖辈就会说:“你们老师是这样教你的吗?”很多祖辈还会经常找幼儿老师的麻烦。

案例9:

有一天午觉起来,发现睡房里有一股很臭的味道,这时发现有一个小孩不肯起床,老师走过去看,才发现,他拉大便在床上了,老师就让保育员给家长打电话,但是家长迟迟没有送干净的裤子来换,等到放学后,孩子的奶奶来了,刚进来就问老师,我家某某的裤子洗干净了吗?可是,由于没有换洗的裤子,保育员只是把孩子的裤子洗了,没有给孩子换上,家长发现孩子还躺在床上,就呵责老师,说不让他孩子参加活动。

案例中这一类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来了,就没有她的事。出现案例中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家长没有与幼儿园很好的交流,孩子肚子不舒服也没有和老师沟通,事情发生之后把责任都推给老师。

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 ] 隔代幼儿是学校教育对象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幼儿的教育更加要注重家园的合作。幼儿平时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农活繁忙,思想观念陈旧,长时间,孩子会在学习和交往方面落后于其他同龄的孩子。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注重家园的合作。幼儿园积极组织家园共同活动,增进幼儿与家长的交流,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指导家长的教育,转变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比如:开办家长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家访;亲子游戏活动等。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祖辈隔代教育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家长教育,给祖辈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创造孩子与祖辈互动的机会,还可以提供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机会,增加孩子与祖辈、父母的交流。最终实现学校和家庭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愿望。

(四)其他措施

1.父母改变经济来源途径

案例10:

丽丽(女):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跟奶奶生活。奶奶的脚走路不怎么利索,每天都是奶奶来接丽丽,奶奶大概六十多岁快七十岁的样子,从家到幼儿园要走一个小时左右,奶奶早上送丽丽来幼儿园,又走回家去做农活,下午又从家来幼儿园接丽丽,每天四个来回。

案例中像丽丽这样的家庭有很多,隔代教育者有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的祖辈,每天来接送孩子要走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对老人来说非常辛苦。像案例中丽丽的父母就应该转变一下外出务工的方式,可以轮流外出务工,这样既可以照顧教育孩子,又可以照顾老人,减少老人的负担。

与此同时,应减少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根据当地的资源,发展当地的经济,把经济发展好了,解决了当地就业,农村年轻人自然不再积极地往城市打工,相对来说农村隔代教育的数量就会慢慢地减少;转变父母外出打工的方式:父母轮流外出务工,或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不是两个都外出留下孩子在家中。

2.完善政策、制度

要解决农村隔代教育问题,就要有相对的政策。针对学前儿童受到户口的限制,不能进入城市公立幼儿园的问题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要解决好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就要实现学前儿童可以跟随父母进城入园,这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只有不断地完善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制度,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学前儿童隔代教育问题。

3.发挥社会的影响作用

要想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家庭和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发挥社会的影响力。为农村隔代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很重要,各个村或居住小组都应该积极地参。首先,要保持共同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让孩子看到一个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共同监督,创造一个文明的文化环境,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环境里;左邻右舍应该融洽相处,让孩子感受到和谐的氛围;乡镇府或村委会多开展集体活动,比如举办广场舞比赛。乡、村开展一些类似这样的活动,感染孩子的积极性等。孩子生活在一个干净、文明、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自然会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六、结语

本文运用了观察法、访谈法等对石板镇羊龙幼儿园周边地区学前儿童隔代教育收集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资料,发现该地区近有一半的幼儿属于隔代教育,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据资料显示,我国近一半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农村隔代教育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只有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入手,采取措施解决农村隔代教育的问题,改变家庭教育观,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慢慢地减少隔代教育的数量。

参考文献:

[1]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普教研究,2007(2).

[2]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

[3]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2

[4]儿童权利公约

[5]姬文香.浅析我国农村隔代教育[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6]魏先刚.浅谈农村家庭的隔代教育[G].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第五卷.2005.4

[7]周爱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初探[J].中共中央党校,2006

[8]刘海华.0-3岁儿童隔代教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2006

[9]《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10]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

[11]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2

[12]熊洁.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2

[13]刘冬雨,武思,董正东.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理论研究,2010(8)

[14]沈育国.隔代教育的弊处和策略的思考[J].教学在线,2010(14)

[15]陈洁.试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G].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4

[16]王清、李年顺.论陶行知的和谐家庭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N].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3月

猜你喜欢

隔代教育学前儿童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差异分析与融合研究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谈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论隔代教育的“融”与“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