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 播种匠心

2018-05-14俞露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文博职校美育

俞露

实施背景:

一、中职校开发社会文博资源进行美育活动的必要性

(一)从国内外情况看

1.关于“美育”:国内外的研究均有显著成果。然而对中职校开发社会文博资源进行美育活动的研究、指导尚欠火候。

2.关于“馆校合作”:从 19 世纪中叶至今,西方“馆校合作”教育活动已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允许教师任意参观,助力其“提前热身”后更佳地授业;回首国内,上海正在构建“一个中心,三圈环璧”和“十一大文博特色区块”格局,更趋与世争雄之势。申城厚实的文博资源令人刮目,然而,馆校合作方面还无系统的规划,与一些名校尚未正式联姻,与中职校联手更是尚无踪影。

(二)从“中职”需求看

1.有助中职校走出“鸡肋”之境,获得大众认可。

2.有助促进中职教师对职业不“自轻”、对中职学生不“他轻”,在思想和业务上向“大美”更好的提高、发展。

3.有助中职生从第二课堂某些名人成长的坎坷等实例中,看到“大美”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自信之人、有用之人、有德之人。

二、开发社会文博资源进行美育活动的可行性

(一)国家层面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等文件精神,为在中职进行“美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上海“保障”

市教委与文化系统联合,全市200多家博物馆已经或正在酝酿让学生免费参观。这将提高学生进馆学习的积极性,也促使教师在此先行一步。

(三)博物馆自身发展之需

全球博物馆的主流发展趋势正转向开发教育功能、承担“第二课堂”的责任,因为与时俱进地为社会、学校作贡献才能赢得更多生机。

(四)社会、教育发展之需

据悉,部分初中已试行华师大开发的馆校合作课程。这对中职校将是很好的引领。

案例描述:

受教育部等为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有关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讲话精神所发“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之启发,对照现实中还没“把学生组织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纳入正轨,本人进行了开发社会文博资源进行美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企盼:让中职生在“第二课堂”中体悟作品之美和课程所传承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今后走上社会展现美、贡献美打好基础。

一、活动内容的开发途径

(一)与校史理念结合

1.深厚的文博资源中蕴含着“大美”理念

本校创始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首倡者黄炎培的职教理念,历经百年今仍生辉。他所提校训“金的人格、铁的纪律”,本身就是“美育”的闪光。加之在新时代的潮流下,学校又增加了“强的技能、美的形象”两句校训,更是从外到内完善了“大美”的内涵。

2.优良的革命传统中流淌着“大美”血液

我校是上海较早接受“红色”思想的学校之一,校地下党组织曾领导师生奋起抗争;投笔从戎的校友们,或奔赴前线立功、或转战大江南北历经磨难、或血洒疆场矢志不移。

3.著名的师友、校友中传颂着“大美”故事

翻开校史,赫然入目的不仅有校友华罗庚、江竹筠(江姐)、秦怡、黄大能……,还有邹韬奋(曾任职于本校)等著名师友,他们的“大美”故事是“镇校之宝 ”,能让学生从中吮美、悟美、学美、传承美。

(二)与学科专业融通开发课程

充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语文学科读写说要求、专业能力等融通到馆校课程开发中,引导学生建构语文与专业间的桥梁,积淀人文、专业双重素养,能慧眼识“美”、慧耳听“”美、慧心知“美”、慧语说“美”。

二、活动内容的实践探索

第一例,因校制宜的活动方案

借全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背景,设计“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中华职校抗战人物微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个人的命运须与祖国紧密相连的道理。

【活动过程】

一、标一标:标出上海抗战记忆图和名人路

二、说一说:说出铭记心中的中华好儿女

三、听一听:收集英烈的手迹文字,在诵读中感悟其不怕牺牲矢志报国之情。

四、访一访:走访亲历抗战的“中华英雄”---诸位校友,上传采访视频资料。

五、写一寫: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抗战人物事迹有感”为题写小作文并朗读展示。

第二例,因专制宜的活动方案

举办“小小金牌讲解员”志愿培训第二季活动---《寻找历史足迹,红色故事我来讲》,聚焦“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以“美德、美术、美育”为核心,历时5天,旨在让中职生走进社会观众,用职业精神感染他人。

【活动过程】

一、“语言+”模式让课程更丰富

指导志愿者学生从“故事语言”、“艺术语言”、“态势语言”入手准备画面讲解,并邀请资深专家示范讲解。

二、“讲解+”模式让学习更艺术

指导学员以自主选择+志愿者推荐的形式选画、说画、画画,旨在让艺术学习的种子在学员和志愿者心里落地生根。

三、“学校+”模式让学生更幸福

突破一校一团队的配置,将艺术宫、学校等资源最大化利用,让美育教育在中职生心中开花结果,让更多的中职生成为传播“美”的使者,带动越来越多的观者看美、知美、说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党爱上海的美好品德。

借助“文博”平台、借力兼具人文、艺术气息的品质化活动,中职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转变了身份、视野,将学以致用落到实处,在自身“内生”动力与“外现”需求被激发的同时,用手拉手的方式影响着他人。

初步效果分析

在文博场馆、学校、师生各方合作下,美育活动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赢得了观众“引人入胜……”的赞美;家长则是主动“请缨”帮忙;学生更是写下“助力别人,自己也在进步的感觉真好!”等感言。

实践启示

开发社会文博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全方位的、长期的工程,只有以“众人拾柴”之势才能创造良好的氛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学校要善于借风借力上海丰富的文博资源,搭建好馆校合作的平台;中职教师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以更美好的言行、更过硬的本领带动中职生;语文教师更要有责无旁贷的意识,从中找到馆校合作的课程融合点,为中职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打好基石;作为全班之长的班主任更应发挥独特的作用,不辱“师命”……由此,让中职生在增加对祖国美、民族美、家乡美,传统美的感悟中,达到心灵、心智,语言、行动的美化,成为社会的“正品、良品、上品、美品”,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文博职校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