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2018-05-14易均萍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教科书教材课文

易均萍

一、语文教材的内涵

本文所说的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

(一)语文教材的特性

1.人文性

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增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增加了教材对人性的尊重,赋予了教材更多的生活意义和人性价值,力求突出对人文性的理解。

2.经典性

编写语文教材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范文的选择要考虑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的适应程度,还要通过阅读提示、思考练习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其他作为范例和凭借的教学功能。语文教材在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同时,又具有了很强的欣赏价值和恒久的艺术魅力,极其经典。

3.开放性

一是各地可以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不同的教材,经审定后正式使用;二是同一地域内,经批准可以选用不同的正式教材;三是对同一教材,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其非基本课文、单元编排和课题教学的先后顺序;四是经批准,各地、各学校或班级可自编乡土教材和实验教材;五是对时代的变革更为敏感,可将社会发展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在教材之中。

(二)教材使用的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会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

首先,教师的教材观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其次,教师自身的教材处理能力、水平影响着教材的处理。

2.学生因素

首先,学生的智力因素差异大。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智力、兴趣、特长、性格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如何用一本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讲授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干扰教材的使用效果。学生应在教学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其中。并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对教材进行理解、记忆。积极与教师配合完成教材预期规划的目标。

最后,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

3.制度因素

主要指教学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

现行考试制度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体制决定行为”,教育体制尤其如此——考试制度直接决定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向和方法。

二、语文教材使用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的模式化

我国的文学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时代背景的介绍——作者生平的交代——段落大意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特点的总结”,这种教法更多地体现了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综合,却很少关注读者,也就是学生。

(二)教材使用的形式化

(三)教材使用的依赖性

三、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策略

(一)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的要求

2.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二)創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探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实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1.掌握语文教科书的使用方略

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和处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掌握语文教科书的使用方略。

首先,教者要与编者的心灵相通,要明白教科书编者的编辑依据和编辑原则,做到与编者的心灵相通;

其次,教者对教科书要“善于驾驭”,要知道怎样认真研究教科书、怎样合理而灵活地使用教科书;

最后,还要看是坚持整体性还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总体构思来使用教科书,让教科书“为我所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讲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受。

2.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教材

教材使用存在形式化和肯定、否定过头的倾向是因为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所以,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应有的高度和必要的厚度。在解读教材的问题上,余映潮老师的一句话可谓经典,即语文教师备课就是要先把教材读“厚”,然后再把教材读“薄”。“读厚”就是通读教材,吃透教材,沉浸到文本中去,在此基础上大量搜集和查阅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读薄”就是读出教材,读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呢?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不妨以学生的视角和生活体验为基础,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理解程度,再以自己独到的鉴赏眼光去解读。教师若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新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思考,进行透澈的讲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不会偏离文本原意或误导学生。但老师们在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要懂得深入浅出,不能讲解得艰深晦涩,更不能“钻牛角尖”,把学生引入死胡同。

3.适当借鉴他人有见地的教学过程

成功的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同时,成功的经验能做到指令明晰、落实到位,并且能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合理控制学习难度,有利于改变阅读教学的模式化倾向和教材使用形式化的现象,减少甚至杜绝师生过于依赖教参的情况。鉴于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教学经验值得借鉴:

借鉴之一:吉鲁的阅读——解释——批判的教学过程

阅读使学生明了作者作品的文化符号,进而明确他们自己如何运用符号。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重述故事,对它加以概括和扩充。解释是在阅读的同时,对课文进行评述,并帮助学生把课文与其他课文联系起来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解释和批判。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并以讨论而非讲授为主,同时,要保护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要试图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学生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评判课文,分析缺点与不足,以形成独立批判思考的能力。

借鉴之二:研究性阅读

这是一种类似学术研究式的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这样既满足学生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引导他们深入课文,又可以提高他们自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改善甚至改变教材使用的现形式化倾向和过于依赖教参的情况。

猜你喜欢

教科书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端午节的来历
藏起来的教科书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