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学科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2018-05-14朱洁华
朱洁华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的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最根本的阵地,如何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师首先要还给学生“主人”的地位,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去看、感觉触摸,寻找、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学生在主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运用,自然“被动学”变为了“主动学”,“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必须要研究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二、基本研究的内容
(一) 激发学习兴趣,乐于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他们就会在活动中采取不同方法、策略、手段去实现预定的目标,满足某种需要。就拿我教学的《套银蛇装置》一课为例,我先用游戏导入的方式,小组比赛在不让灯发亮的情况下让套环从起点尽可能快的移动到终点。使课的一开始就进入了小高潮,引出学习内容制作一个套银蛇装置,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再通过认识各组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游戏的原理和之前学习的小电珠发光电路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们马上联想到了套环和银蛇就好比是电路中的开关,接触就能使电路形成通路,从而使警报灯发亮。紧接着再提问:如何使这个游戏难度再升级?这时学生们马上想到了改变银蛇的造型,可以运用之前四年级看图与表达时学到的一笔画方法来制作铁丝的银蛇造型。纷纷凭着自己活跃的思维,借助范例,制作独特的银蛇造型。此时学生动脑、动手欲望和自主创新设计的思路得到了激发。
(二)和谐民主氛围,利于创新
引導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应该融入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法,然后顺学而导,帮助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推敲,形象记忆。比如在《拱桥》学习时,在制作选材时首先让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能比较快速、准确的了解搭建一座最基本的拱桥需要什么形状的石块,为之后拱桥的制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互动中,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取长补短。接着,让学生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木块),并尝试用梯形木块搭建拱桥模型,得出4块木块不够,需要对原有木块进行平分并思考如何合理加工的方法。最后小组合作,对木块进行加工后,探究奇偶数木块搭建的拱桥会有不同沉重能力的原因。让学生学会自主观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一定要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
开展课程活动时,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改造,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敢于质疑传统观念,甚至教材、教师。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支持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其次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劳技课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劳动,在动手、动脑中自主形成技能。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或用亲切的语言、或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言、动作及时给予肯定。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积极,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更为学生更好地提高创新技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讲究评价技巧,肯定创新
劳技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尝试实践能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随着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态度越来越认真,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这样就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学习、发现、创新。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动手动脑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从体验中悟出更好的操作方法。这种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主动、积极寻求多种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教学活动,正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要肯定学生为设计制作作品而付出的劳动,真诚地指出问题和不足,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四)课外实践延伸,深化创新
我们上劳动技术课,并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最终劳技课上学的技能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要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劳动与技术教学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向生活。这就要求劳动技术学科要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延伸到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譬如我校就利用开展快乐拓展日课程的契机,开设“快乐木工”课程,它是课内木工技巧的延伸与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更广的平台上得到发展;发挥奇思妙想设计 “理想家”造型、制作“理想家”模型等。通过此实践课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木工加工常识,享受到劳动、创造的无限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提升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将来会研究、会创造的播种阶段,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途径方法的科学性。而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造的习惯,有效地提升其创新能力。从教育本身的规律出发,要尊重童心,关注儿童文化,寓科学性于活动之中,启发学生探究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