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对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的接受
2018-05-14童本欢
童本欢
一、李白与陈子昂相似的经历
李白对陈子昂的继承并非偶然,这与他们的家世出身、性格特征、社会经历和思想倾向的相似有关。
首先,陈子昂和李白都是家世显赫,颇有资财,且他们各自也具有一定文化修养。
其次,李白和陈子昂相似的家世无疑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他们都纵横任侠,喜欢击剑,放荡不羁。李白豪迈奔放,纵横潇洒。
最后,李白和陈子昂受唐朝当时的思潮影响和阶级限制,思想上都收到了儒家、道家的影响。他们二人的仕途都经历了有得意道失意的坎坷历程,然而即使在仕途失意时他们也未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社会意识决定客观存在决定,作为主观意识形态的文学也要收社会现实影响,正是因为李白与陈子昂在家世、思想、性格、经历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二、李白对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的接受
(一)诗歌理论的接受
他们都主张诗歌“复古”,恢复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美刺社会的教化功能。其次,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们都反对当时盛行的“绮丽”。最后,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李白提出了诗歌“贵清真”的正面主张,反对刻意雕琢的形式主义,这与陈子昂主张“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使人“洗心饰视,发挥幽郁”的主张相比较,亦有殊途同归之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二)创作实践的接受
理论主张的一致,必然决定了李白的创作实践与陈子昂有许多相同之处。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和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李白对陈子昂创作实践接受的具体体现。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从诗歌反映的内容与思想来看《古风》和《感遇》一样,指斥时政,讽喻当朝权贵,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以及隐逸游仙,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及讽刺性。
1.间接揭露统治集团的黑暗与腐朽。
2.直接批判统治者爪牙的骄奢淫逸。
3.还有一些是直接反映战争的,有描写边塞将士的艰苦,也有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
4.表达诗人以身许国的壮志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5.表达诗人不满黑暗的现世,退隐遁世,借道家之说,企图得到精神解脱的遁世之情。
其次,在具体的写作中,李白与陈子昂在表现手法和诗歌的形式上也有接受。
1.在表现手法上,《古风》和《感遇》都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
2.在诗歌形式上,《古风》与《感遇》一样,全用五言古体,不讲平仄声律,不事对偶雕饰,清雅自然,平淡朴实。
三、李白对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的超越
(一)在诗歌理论上的超越
李白同陈子昂虽然都主张复古, 提倡风骨和兴寄,反对六朝颓靡诗风,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程度的不同的。陈子昂复古, 汉魏并提而以曹魏时期的“正始之音”为效法的主要对象。李白复古,强调“蓬莱文章建安骨”,注重汉建安时期的诗人,可见,陈子昂高举复古的大旗, 以汉魏相号召而不及六朝,其复古的程度不及李白深。
(二)在创作实践上的超越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李白生活于玄、肃时代,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年月。而陈子昂生活于武则天时代, 虽然由于武周代唐曾经引起过李唐宗室和元老旧臣的反叛战争,但究竟不及安史之乱时间的久远和影响的严重。因此李白之于陈子昂诗歌创作无论是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 还是斥责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 其揭露社会矛盾不仅有着数量多寡的差异而且有着程度质量的区别, 即范围更加广泛, 内容更为深刻了。
其次,在诗歌形式上。由于陈子昂取法“ 汉魏”, 学习“ 正始之音”,多效法阮籍《咏怀》,故其作品全为五言。李白虽也认为“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徘优哉?”然而在实践上却是五言、七言、杂言并重, 很少写四言诗。特别对六朝乐府加以改造利用, 抒情写志, 更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由于李白并不完全否定六朝优秀诗人及其作品, 能够吸取和借鉴他们的创作经验, 因而他的詩歌“ 清新”“ 俊逸”,无雕琢华美之弊,有风骨多彩之美, 不乏兴寄韵味, 又显朴实自然。这较之阵子昂, 无疑是有着很大的进步的。
最后,在诗歌风格上,陈子昂要求诗歌“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故其部分诗作刚健、质朴、爽朗、遒劲, 着重抒情写志, 如《登幽州台歌》《感遇》中的“兰若生春夏”“哟哟南山鹿”等, 多用比兴手法。但他又强调“风骨”“兴寄”, 倡导“风雅”,主张诗歌要能“ 洗心饰视, 发挥幽郁”,具有美刺现实的社会功能。因而他的另一些作品斥时议政, 揭露现实, 更具现实主义的特色。陈子昂由于否定六朝, 故其诗作古朴有余, 情韵略嫌不足,风骨有余, 文彩稍有不足。李白则不同, 他采取的表现手法却是多样的, 特别是他把自己擅长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进来。不仅仅是在形式方法上, 更重要的是在情神实质上石李白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 深刻地表现事物的本质。李白《古风》继陈子昂《感遇》后加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他的诗歌主要通过抒发自己理想的不能实现来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重在主观情感的抒发,多用比兴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他像肩负着整个时代的使命, 站在时代的高峰,缅怀历史、展望未来, 历史的深沉感和时代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用慷慨沉郁的凋子, 唱出了这组千古不泯的绝唱。
李白和陈子昂因为有着相似的家世出生、性格特征,且都受到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存在着继承与超越。在诗歌理论方面李白接受陈子昂“思古人”主张“正始之音”的理论并且在此基础有所超越。即“复古”程度更加深刻,效仿对象的范围更广泛。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李白对陈子昂的接受表现在诗歌内容方面、表现手法方面以及诗歌形式方面。李白对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不仅有接受而且也有超越,表现在李诗诗歌题材更广泛,形式更多变,风格更具有浪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