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8-05-14李静新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陈忠实生命力柳树

李静新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感悟这株柳树顽强的精神;

2.了解对比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感悟这株柳树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齐读、男女比赛读,师及时评价。

2.复习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作者眼中的这株高原柳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2)这棵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呢?(第一个神奇之处是:柳树能够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课件展示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

三、品读第五自然段,感知柳树的外形特点,感受柳树的神奇

过渡语: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株柳树长得怎样呢?作者抓住了柳树的哪些特点?请大家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并做好批注。

1. 个别发言,师相机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1)品读柳树的形状: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高大、粗壮)

(2)品读柳树的树干和树枝: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粗实、坚硬)

(3)品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饱经风霜)

(4)品读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强大的生命力)

(备注:以上四小点相机品读)

2. 师小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长得那么的高大粗壮,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课件出示课文的第2自然段)

四、想象柳树经历的磨难,体会柳树顽强不屈的精神

过渡语: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了生存,它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呢?请家长快速默读第6至7自然段,在文中找出来。

1.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第6至7自然段,并找出这株柳树面临着哪些困境和苦难。师巡视课堂。

2.个别回答,师相机出示“干旱”“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等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柳树面临的困境很大,从而体会到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3. 过渡语:这样的困境是一次两次吗?还是很多次?你从哪里看得出来?

品读第7自然段的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词语,感受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4. 感悟这株柳树顽强的精神。

这株柳树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它是靠着什么精神挺过来的?(顽强的精神)

5. 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不屈。难怪作者称赞----(课件出示课文的第2自然段)

五、了解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过渡语:作者陈忠实家乡-----灞河边的柳树长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8自然段,要求:小组合作学习,默读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它的特点。

1.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第8自然段。

2.指名代表回答灞河柳树的特点,师相机课件展示其特点。(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3.明白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1)思考: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2)个别回答,师相机引导和评价,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目的是要突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六、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过渡语:文章写到这本来就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读着读着,你会联想到谁?

个别回答。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白最后一段作者不仅是在贊美柳

树,还在赞美像柳树一样顽强不屈的高原上工作的人(你从哪里知道了高原上有工作人员----李家峡水电站(课文第二自然段)),这种写作手法叫——托物言志。

七、拓展提升

1.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人也具有这样的精神?(指名后小结)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老师小结并送上寄语)

3.课后作业:(小练笔: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来描写,请写出它的形态、枝干和叶子等)

4. 走进陈忠实

让学生说一说对陈忠实的了解,师相机补充陈忠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陈忠实这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

推荐阅读书目——陈忠实的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课件出示小说《白鹿原》的封面和内容简介。师加以介绍并推荐孩子去读《白鹿原》这部著作。

八、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陈忠实生命力柳树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柳树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会治病的柳树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选自《陈忠实画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