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发动机》与《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4费腾
摘 要:为了提高《电控发动机》与《故障诊断与维修》两门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中的知识和技术。本文针对目前教学及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已有《电控发动机》与《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及优化,以求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程改革;授课方式
一、课程当前设置情况
《电控发动机》课程主要涵盖汽车电控发动机电子控制发动机检测、发动机电控系统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校汽修专业电控发动机课程学时安排不饱满,总共 64 学时,且课程授仅32 学时,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课程的教学;加之学生学习觉得枯燥,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是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内容量巨大、范围广、综合性较高的特点。作为汽修专业的学生学习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积极性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基础不够,不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故障问题,更无法举一反三独立解决问题。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高效的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当前市场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两门课程紧密相关,但是现在安排学习间隔时间较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脱节存在一定的弊端,影响学生技能的习得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分析
(一)课程设置
目前,《电控发动机》与《故障诊断与维修》两门课程,前者课程抽象、结构复杂、内容难懂,后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导致学生习困难;总学时安排较少,教师很难在现有的学时内高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很达到学习目标;两门課程学习间隔时间一年,课程这件的关联作用减弱。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将把《电控发动机》与《故障诊断与维修》整合成一门课程《电控发动机诊断与维修》,提高课程的总学时,将根据学生及任课教师的意见,重组原有课程的知识构架,设置成不同的任务项目,让任务驱动贯穿于教学过程。
(二)授课方式
结合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要求较高,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教学方法主要是一种理论授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何高效的学习理论知识,如何学会融合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理践操作技能成为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式教学模式为辅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也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1.实训作业书编写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并有效结合当前汽车行业的总体形势及汽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编写项目书时教该教材主张选材新颖,内容难易适中适中、丰富且图文,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能力,编写适合我校汽车专业教学的教材。
2.授课方式的应用
(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教学改革,大胆创新,注重实践性观点,并将采取适当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学模式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熟悉典型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流程,适当的演练日后在汽车修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问题。
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课前发布任务书,督促学生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中让所有同学分组进行,采用发放任务工单→课前准备→任务实施→总结提升的步骤开展教学。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做一体。在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重要的步骤中,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演示,一边分析、一边讲授,学生也一边观看老师的操作。
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亲手操作演示讲解,同时教学任务项目完成的过程,多采用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指导答疑。
(3)启发式教学。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感觉知识易学简单。笔者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穿插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制作生动形象的PPT。主要是教师为主,动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为积极参与。
四、结语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电控发动机》与《故障诊断与维修》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电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发现和解决发动机在现实应用过程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主要包括操作规范,安全生产意识,7S意识、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实践技能等。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一线企业的深度交换意见,征求授课教师意见,能使考试评价标准更加规范和完整。
基金项目: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级教改课题JG201724
作者简介:费腾(1989),男,助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