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之我见
2018-05-14严皖军
严皖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年深入,课堂教学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灌输的“容器”变成了能够自主呈现五彩斑斓的“万花筒”,教师不再是勤奋的解释者,而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纵观如今的课堂,生动有余,活泼有加,但如果你冷静下来反思,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课堂气氛也比过去活跃得多。。但课堂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如何,教学效果又怎样,仔细一思考,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学问。教师不再是勤奋的翻译,而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学生学习服务的组织者。
从夸美纽斯倡导课堂教学以来,到如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追求课堂的实效才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练就自己所必备的本领。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暂新的课题: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呢?在加强课堂建设,建构新时代的课堂常规,我是从以下几点做的:
一、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稳定性差,迁移能力弱,因此低年级的数學教学导入阶段必须设计与他们生活相接近的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唱儿歌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其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去找乐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生活实际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素材。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连加”时,我出示学生家长带学生去购买文具用品的生活情境,货架上书包15元,文具盒12元,自动铅笔要2元,你如果要买这些文具你应当给售货员叔叔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仿佛自己走进了超市,一下子就拉拢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积极的去研究,这种情景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只不过在课堂中没见到,只有模拟情境,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让探究活动成为课堂的有效手段
如今的课堂,学生已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怎么处理课堂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机械的让学生模仿、记忆,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地去追求,亲身经历知识的演变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提问,哪怕是你认为与课堂无关的问题,我们要从他们所提问题中找到其闪光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因为这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要表达的某种课堂渴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我在教学“连加”后。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练习:(1)2+8+7;(2)5+4+5;(3)3+6+4,让学生用口算快速算出结果,学生完成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有的学生采用“凑十”法,有的学生采用从左往右的算法,如此等等,通过学生每个单体的展现,从而获得全班的认同,这就是学生通过平时探究所获得的结果,也是教师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让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生理特点的限制,单个认知能力很不完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合作学习来组织我们的课堂,让所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共同帮助、共同学习中不断前进,获取方法,让其富有创造性地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此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点,知道线段有长度,有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会画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线段比较抽象,所以我做了以下设计:导入部分。我出示两组图片:一是小朋友在拔河,另一个是小朋友在跳绳;再出示两根吸管,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让每个小组讨论它们的不同,学生们通过讨论马上就知道一根是直的一根弯的,建立起线段是直的概念,再让学生想办法把手中准备的细绳拉直,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紧拉一头是不能完全拉直的,而要手捏两头向相反的方向拉,顺势得出手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画线段这个环节,我让他们先小组内画,再展示小组内画的最优秀的。让学生在周围找到一条链接,让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再到家里,想想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线段。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抽象的图形转化为学生对线段的理解。
四、课堂中的有效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正确的亲身体验的一种认可,所以及时而有效的评价对课堂也会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你给了他一个激励的评价可能会是他下一步的探索以鞭策,学生也能在学习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新课程的不断深化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情感和价值观的练就,让有限的课堂展示其无限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