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应用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5-14罗瑞群
罗瑞群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大聚会,也是激发学生另辟捷径活力的源泉,当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培养善于思维,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核心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充分运用应用题的特性,并创设一个让学生各种思维迸发的开放性平台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呢?十多年来,我是这么做的。
一、设计开放探索性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是由遇到问题要解决而引发的,创设开放性探索性问题,使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思路、结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创新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真正地学会“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维”。
例如,“有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米,长是宽的4倍,长宽各是多少?”当学生用求长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求解,思维受阻时,我鼓励他们讨论探索,很快就有同学想到了解这题的关键是如何找出长的倍数,有的想到了“几倍求和”的应用题与倍数关系的方法,有的直接把宽当作1倍,长就是(1+4)倍,根据题意列出(40÷2)÷5,从而求出长与宽的长度。又如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市场运来玉米140千克,运来小麦的重量是玉米的3倍,运来的小麦和玉米共多少千克?我先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有的同学通过边议边画线段图,在图上指出玉米的部分,然后算出小麦的千克数加上玉米的千克数等于一共运来的千克数,有的通过共同探讨,列出了解题方法[140×(3+1)]。这样利用开放性的探索平台,不仅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而且在探索中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让学生发散思维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用题结构开放化用开放的结构取代现代教材中“封闭”的结构,使学生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如何创设这种平台呢?应用题一般具有三种开放性,第一种,提供条件性开放题,这类题一般缺条件、多条件、隐含条件或条件未知。例如,同学们去参观航天科普展,要用四辆大客车,一共去了多少人?第二种,提供结论性开放题,这类题型一般是少问题、多种问题或多种结果。例如“甲、乙兩车分别从相距4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没有说明两车的行驶方向,因此要从多个角度考考虑问题。第三种是提供综合性开放题,这类题型一般是条件散乱的数学问题,要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例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80千米,用这种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6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这道题至少可用五种方法解答,①用整数归一法的思路解题;②用倍比法的思路解题;③用正比例方法的思路解题;④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解题;⑤用方程的方法解题。
通过上述二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中条件的变换或条件与问题的置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灵活分析解答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开放性解答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开放的独立性是探索的前提,没有开放性的独立,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的独立性探索的本质应是开放性的,因此,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独立解答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独立开动脑筋,切身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0天完成,而乙独做要15天才能完成,问甲乙合做
这一开放性、创新性的解题思维能力正是开放性思维的特征,它是新奇独特,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但又是行之有效的思维过程,这种解法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法。
总而言之,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板块,它是承接未来的核心学习内容,是学生构建完整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而应用题的解答往往具有内在的开放性,只要我们老师放下架子,给予学生更多的开放性的时间与空间,并加以正确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广泛的散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