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会见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3期
关键词:苏方戈尔巴乔夫小平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邓小平与他举行的会见,宣告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最终实现,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外交官李景贤追忆了这场历史性的会见。

外长互访为高级会见做准备

1988年秋天,随着牵制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逐步得到消除,作为这一“正常化”标志的中苏高级会见自然就被双方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中苏双方商定,两国外长于1988年12月初、1989年2月初先行互访,为中苏高级会见做准备。

1988年12月1日,钱其琛外长到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联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这是30多年来中国外交部长首次踏上苏联的领土。中苏两国外长着重就早日彻底解决柬埔寨问题交换意见,并达成了一些共识。

2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钱其琛外长。在交谈中,戈尔巴乔夫主动说:对于苏中之间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苏方“也有过错”。苏联最高领导人正式向我方承认有过错,这在中苏关系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谈及中苏高级会见时,戈尔巴乔夫还主动表示,出于种种考虑,他准备前往北京。

鉴于在这次会见前,双方已就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时间表这一关键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钱外长便顺势转达了中国领导人欢迎戈于1989年访华的邀请。就这样,戈尔巴乔夫1989年正式访华一事便正式定了下来。

1989年2月2日至4日,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中国进行了回访。这是新中国成立40年以来,到我国进行正式访问的第一位苏联外交部长。中苏两国外长就早日彻底解决柬埔寨问题继续交换意见,又达成了一些新的共识。

4日,小平同志在上海会见谢瓦尔德纳泽。在会见中,老人家说出了已成为“世纪经典”的八个大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谢瓦尔德纳泽在交谈中说,戈尔巴乔夫建议5月15日至18日访华,两国外长已经谈了这个问题。他显然是想打个马虎眼,让小平同志先确认戈访华的日期,借此避开苏方感到棘手的柬埔寨问题。小平同志当即识破了这个小计谋,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两位外长的谈话还未结束,希望你们继续工作。老人家还幽默了一句:访问日期由两位来定,“我听你们指挥”。

2月6日,双方发表了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声明,同时宣布戈尔巴乔夫将于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正式访问中国。

两个具有政治含义的礼仪

在中苏高级会见的准备工作中,让李景贤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两个具有政治含义的礼仪安排:

其一,对苏联人仍以“同志”相称。

鉴于中苏关系长期严重恶化,在戈尔巴乔夫来访及此前的两国外长互访时,对苏联人究竟以何种敬语相称,还是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有些人认为,对苏联人可以称“同志”,因为苏联仍然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有些人则指出,中苏对立、对抗了20多年,甚至还兵戎相见过,彼此间毫无“同志”情感可言。

对苏联人究竟如何称呼,最后是这样定的:在访问日程表、宴会请帖上,称戈尔巴乔夫及其他苏联人为“同志”;在会见、会谈中,不妨也称一两次“同志”,但不可过于频繁;在新闻报道中,对苏联人一般以职务相称。

其二,与苏联人见面时“不拥抱”。

谈及与戈尔巴乔夫访华有关的问题时,小平同志曾特别交代:与苏联人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礼仪问题,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小平同志是我党对外关系的决策人之一,对国际共运的历史十分了解。见苏联人时“不拥抱”,这是老人家针对20世纪下半叶那段曲折的国际共运史和中苏关系史有感而发。“不拥抱”这三个字形象地勾勒出中苏关系未来的定位:睦邻友好合作,而不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种结盟“抱团”。

中方礼宾人员曾把这一提醒特意透露给苏联驻华大使馆,特罗扬诺夫斯基大使又立即将其报告了戈尔巴乔夫本人。1989年5月16日10时,戈尔巴乔夫见到邓小平同志时,确实没有忘记这一“提醒”。

两个半小时的“超长”会见

邓小平同志与戈尔巴乔夫的会见定于1989年5月16日10时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开始举行。

10时差一两分钟,小平同志破例到东大厅正门外迎客。10时整,戈尔巴乔夫来到小平同志跟前,中苏两位最高领导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小平同志一开始就表示,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中苏关系能够得到改善。他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两国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接着,小平同志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他说:现在结束过去,过去的事情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总得有个交代”。对于中方的看法,“不要求回答,也不要辩论”,“可以各讲各的”。

小平同志扼要地回顾了列强侵华的历史之后,花了四五十分钟时间,着重谈中俄、中苏关系。小平同志指出:沙俄“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从中国“得利最大”,“以后延续到苏联”。“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小平同志谈及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时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

小平同志强调: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就“一风吹”,“把重点放在未来”。

在会见中,小平同志花了将近20分钟时间专门谈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12时30分,中苏高级会见结束,历时2小时又30分钟,比原定的“超长”会见时间还超出了半个小时。

戈氏犹如拜见长辈,毕恭毕敬

坐在这位曾震撼过世界的“传奇人物”身旁,戈尔巴乔夫的崇敬之情显而易见。他一直聚精会神地听老人家在讲,不时边听、边记、边点头,连连说:“对”,“是的”,“同意”,“完全赞同”。他偶尔也插插话,比如,当小平同志忆及三年前请人给他带口信时,他“幽默”了这么一句:“三大障碍”———三年时间,正好一年解决一个。

面对俄中关系三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和苏中关系三四十年的恩恩怨怨,戈爾巴乔夫讲了三层意思,对小平同志有关中俄、中苏关系的谈话做出了回应:一、对俄中、苏中关系中某些问题的成因,苏方有自己的看法;二、对两国间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所产生的某些问题,苏方“也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三、同意过去的问题就讲到此为止。

谈到中俄、中苏关系的历史时,小平同志虽然从负面角度点了“沙俄”、“苏联”的名,有些话说得还相当重,但戈尔巴乔夫没有进行争论。他这次当着小平同志的面说出了苏方“也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这显示出对改善两国关系的某种真诚愿望。

大约两年过后,一位曾经跟随戈尔巴乔夫到中国访问的苏联朋友在莫斯科对我说:戈尔巴乔夫到北京是去“朝见”邓小平的。他在内部曾说过,邓小平传奇的一生充满着智慧,在邓小平面前,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是个“小字辈”。

(《百年潮》200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苏方戈尔巴乔夫小平
去饶城买房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1956年赴苏接收中共档案
放风筝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为赖莎而唱
是爱情就让它纯洁吧
小平同志为何没回家乡
冷战时期中苏外交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