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昭炎: “赤脚教授”回乡躬耕“文化田”

2018-05-14余蓉邹平辉

阅读(书香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乡亲们家乡村民

余蓉 邹平辉

在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提起夏昭炎,村民们都很敬重。不仅仅因为夏教授是当年村里考上大学的“状元郎”,之后又成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更因为他退休后回归家乡,没有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而是事事牵头,尽己所能造福桑梓。

十多年前,夏昭炎罹患胃癌,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躺在病床上,他格外想念家乡。手术后他拒绝儿女留他在城市休养,和老伴杨莲金回到了家乡。

有人调侃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夏昭炎却说:“现在的农村,我有好多都不懂,别人说我是教授,其实我是来‘受教的。”

望着田野,听着蛙鸣,夏昭炎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意。他喜欢打着赤脚、戴着草帽走在田间小路上。谁家插秧,他还上前帮上一把,裤腿上沾满湿润的泥。乡亲们叫他“赤脚教授”。

家乡更美了,一幢幢小楼砌起来、水泥路也四通八达。然而村里的文化生活依旧贫乏,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只有打牌,或者看打牌。

“乡村也应当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城里有‘文化,我的家乡也要有。”十多年来,夏昭炎做回了“耕夫”,他不种稻田“种文化”,为乡亲们耕种出一片“文化田”。

修好路、多种树,家乡更美了

和风细雨中,记者来到了谭家垅这个小村庄。

进了村,是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沿着其中的一条,我们直接开车开到了夏昭炎家门口。这是一幢二层小楼,绿阴丛中,淡雅明净。屋后是一座山丘,一片松树林子郁郁葱蔥,青翠叠岱。家门前一块坪地,坪地之外是一片被树包围的稻田,一湾江水逶迤而过。

2004年夏昭炎刚搬进来时,家门口还是一条黄土坡路,凹凸不平,不能行车。因为以前村民大量开荒扩地,村子里的树也很稀疏,望出去满眼黄土。

夏昭炎四处打听,了解到路一直没修是因为有两户邻里之间闹矛盾。他主动揽事,和当时的村民组长走家串户去做工作,把大家召集起来到自己家里来开会:“路不通,大家都没有出路,别人都有宽阔的道路,我们也要把路修起来。”

修路的30吨水泥,是夏昭炎跑到县城里去争取过来的,他发动乡亲们集资集了3万多元,自己掏了8000多元。当时,他还因为治病欠了6万多元账。

路修好了,他又扛起锄头带头和老伴去种树。在他的带动下,高桥组植树热情高涨。后来,连隔壁杨家里组都来找夏昭炎要树苗去种。如今村里树木与稻田交错成趣,生态和谐。

“没有夏教授带头,我们这里没现在这么好。去年,夏教授又请领导给我们在江上修了一座新桥。”村民夏春初告诉记者,家乡变美了,大家都很开心,闹矛盾的那两户邻里又来往了。

有广场舞跳、有书看,就不打牌了

早上8点半,乡亲们吃完早饭,忙完农活,就三五吆喝着去文化活动中心跳广场舞。村民杨金娇跳得红光满面,神采飞扬。

杨金娇这些年一直跟着儿子在深圳住,就喜欢跳广场舞。去年回乡里住,见这里也有广场舞,开心坏了:“这里如今不比深圳差。”

以前村里娱乐活动少,家家户户打字牌,经常为此闹纠纷。夏昭炎看在眼里,心里开始琢磨。

夏家祖堂旁有几间破败的老屋,他设法买了下来,找来泥瓦匠,盖瓦补墙,很快修整好了一间房间。夏昭炎叫上老伴杨莲金,把家里的报纸、书籍搬过去,还搬来一些小凳子。

“明天请大家去老屋里看看书报。”夏昭炎夫妇走近乡亲们的牌桌,诚恳发出邀请。

第二天,乡亲们陆陆续续走进书屋,夏昭炎数了数:“来了快20个了!”心里乐开了花。

他继续整饬老屋,图书室、阅览室、学习室,一个个收拾出来;电视机、音响、DVD,一样样添置起来;再向镇中学要来数十套旧课桌板凳,搭建起风雨棚。

从此,高桥文化活动中心诞生了。夏昭炎邀请村民夏春初一同管理,又争取县里支持,开设了正规的农家书屋,从村民中物色了张玉英做图书管理志愿者。

“多读书,有好处。”夏昭炎特地每年筹集一批农村适用新书,凡借书满10次者还奖励新书一本。去年最多的借了50多次,奖新书5本。

夏昭炎夫妇组织村民成立了文艺队、体育队,教村民练习医疗保健操、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杨莲金是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夏昭炎鼓励她当老师开课堂,给大家讲讲老年保健知识,一开课就受到远近村民的追捧。

村民们越来越爱来这里,打牌的少了,锻炼的多了,欢声笑语也多了。

读书、假期辅导,留守儿童欢乐多

夏昭炎最关心的还是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村里留守儿童比较多,而且多半是跟着爷爷奶奶在牌桌边长大,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

“读书能改变命运,知识能让人进步。”夏昭炎特别看重这个农家书屋,常常自掏腰包添置新书。他还向自己的学生要书,出版社的学生、北京的学生、县里的领导,都为这个农家书屋作过贡献。如今书屋里的书多达5000余册。

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夏昭炎以借阅数量和所写的读书报告为依据,给孩子们颁发“文学小硕士”“文学小博士”等“学位证书”,奖品是一本本新书。

暑假来了,夏昭炎还和老伴商量着办起了少儿假期学校,夏昭炎亲自给孩子们讲传统文化:“《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的就是一个‘信字,‘信是人言,言必有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孩子们听得入神。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夏昭炎东奔西走,动员镇里学校的一批老师前来支教,免费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智力游戏等课程。

湖南科技大学每年派来一批学生志愿者支教;镇中心小学音乐教师谭琼,也被邀请来教孩子唱歌跳舞;县一中高级教师刘正茂,认认真真备课,给孩子们讲授《三字经》;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夏冬初、夏寿春、夏玉柯一起讲述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给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来上学的孩子们越来越多,甚至有相隔几个村庄的家长每天骑着摩托车把自己孩子送过来。

有些家长特意送点吃的表示感谢,夏昭炎都婉拒了:“如果想送点什么,那送点书就是最好的礼物啦!”

鼓励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看到一些寒门学子上学不易,他提出修缮夏家祠堂,并设立高桥奖学基金。

“没事设立奖学金做什么?”基金开始设立时,有些人不太理解,夏昭炎就把夏家祖先早年为鼓励族人读书设立读书津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大家听了深为感动。夏昭炎把自己这些年获得“书香家庭”“感动株洲十大人物”等奖项的奖金全捐了出来。他说:“如今我们是一个大家,设奖学基金就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娃娃成才、有出息。”

几年来,基金会已经奖励了15名学生,其中研究生4名。一位受助大学生特意写信给夏昭炎:“钱虽不多,对我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教授对我们的一种精神传承。”

村里出息的孩子越来越多,村民们也渐渐感受到了基金的作用。今年春节,在外务工的村民们回乡聚会联谊时,特意集体为基金捐了一笔款。

在夏昭炎眼里,没有坏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关心。村里有个叫夏舟的孩子,本来学习一直不错,高中时突然自暴自弃,不想读书。夏昭炎知道后,自己跑到学校去找班主任、校长,一起千方百计做好思想工作。夏舟重振旗鼓,刻苦读书,考取了本科院校。他说:“没有夏老师,就没有我的现在。”

如今,夏昭炎忙完公共事务之余,也种菜养花,坚持散步、阅读,怡然自得。虽曾与死神擦肩而过,而今年近耄耋,他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逢人便说:“我感觉我的病完全好了,我们播种的是文化,收获的是健康。”曾经的同事、现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罗伟雄听闻夏昭炎的事迹,发出感叹:“病魔不知何处去,夏公依旧笑春风。”

(摘编自《湖南日报》)

夏昭炎,男,中共党员,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1935年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南田陇高桥。1950年考取了衡阳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参军入伍,1955年转业到地方,1956年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1979年先后到湘潭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大学任教,从事文艺学、文艺美学研究。2004年5月退休,定居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至今。

猜你喜欢

乡亲们家乡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猎人海力布》五问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理发
理发
老张回家记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