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地方 大作为

2018-05-14冯友松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区培训教育

冯友松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民生之首,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落实全民终身教育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全县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近年来,该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挖掘优势文化资源,依托地域特色文化,探索实施“四保障、五阵地、六融合、七举措”的“4567模式”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打造出“三沈故里”社区教育特色品牌,2017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社区教育实验区。

强化四大保障推动社区教育落地生根

汉阴县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以健全社区教育制度为着力点,健全四大保障体系,构建开放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幸福汉阴释放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

(一)强化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将社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各镇为成员单位的社区教育工作小组,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资源共享制度、队伍建设制度、经费投入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常态化运行。

(二)强化经费保障。建立政府投入、部门及社会捐赠等渠道筹措投入機制,不断拓宽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把社区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基地建设、设备添置等费用由县财政专项拨付,并随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实行“政府拨一点、单位出一点、社会集一点、个人交一点”的办法,按常住人口人均投入1.25元,近几年累计投入经费达200万元,仅2017年县财政用于社区教育的专项经费已达31万元,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三)强化师资保障。壮大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招贤纳士,广泛汇聚农林科技、人社、卫计、全县五老人员、在职党政领导、在职教师、退休教师、企业成功人士等100余人为兼职授课教师,并编写图文并茂的地方特色教材,定期开展社区教育专职兼职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通过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目前全县拥有各类专家及服务社区教育的志愿者1.3万余人,为社区教育建强了师资团队。

(四)强化评价督导保障。印发《汉阴县创建陕西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方案》,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创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和《陕西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指标体系》,完善了目标责任制度、评估检查激励制度等系列社区教育规章制度,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镇、各有关部门的履职督导评估之列,其结果记入年度目标考核。

建立五大教育阵地实现社区教育基地全覆盖

该县建立了五大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镇农民学校为骨干、社区教育学习点为辅助”的县镇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系统。

(一)建立社区教育学院。发挥县职教中心和县委党校的龙头作用,在职教中心挂牌成立社区教育学院和老年大学,建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及少儿活动室等设施,设立中青年技能培训班和老年大学培训班,社区教育学院负责课程开发、教育示范、业务指导、理论研究等,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活动,并指导镇村社区学校的工作,为居民提供灵活便捷的教育服务。

(二)建立农民培训学校。发挥技能培训在农民致富、创业就业、贫困脱贫的基础作用,将全县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后的闲置校舍和各镇成人技术培训班进行优化,按照区域优势、人员规模、分片集中进行合理重组,在全县10个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并因地制宜,建立115个村级流动培训点,壮大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

(三)建立社区教育居民培训中心。结合社区实际,扩大社区的职能范围,在县城四个社区和人口密集的镇共8个居民社区服务中心加挂社区居民教育培训校牌,培训工作在县社区教育学院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培训范围覆盖城区和川道大集镇所有居民。

(四)建立县校外活动培训中心。为满足城区广大群众子女校外受教育的需求,积极争取上级经费投入建立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落实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并以校外活动为轴心,在城区川道及部分乡镇学校设立校外培训辅导站,每年开展艺术兴趣班等各类素质教育培训100场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

(五)建立家长学校。发挥中小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同县妇联、教育部门、团县委在各镇中心小学、初中等20余所学校设立家长学校,各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家庭教育培训、亲子教育培训。特别是凤台小学“校级、年级、班级和教育支持部、生活安全部、宣传推广部、家长社团部、实践活动部、综合事务部”的“三级六部”的提出与实践,成为引领家长学校教育的风向标和典范。

实施六大有机融合推进社区教育特色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的通识教育外,将县域内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丰富教育资源,通过“通识教育+特色教育”,为社区教育注入新活力,推进其特色化。

(一)与“三沈文化”有机融合。该县是新文化运动先驱、国学大师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沈氏三兄弟”故里,社区教育资源与其得天独厚的“三沈文化”有机融合,弘扬“三沈”事迹,组织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缅怀先烈,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先辈少年立志、勤学苦读、追求卓越、积极向上的优良作风。

(二)与沈氏家训有机融合。为传承弘扬汉阴沈氏家族先辈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将沈氏祠堂作为当地干部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基地,将“祭祀不可不殷也、事亲不可不孝也、天显不可不念也、身不可不修也、持家不可不勤俭也、尊卑不可不辨也、择师不可不慎也、教子不可不严也、养女不可不训也、择配不可不谨也、交游不可不审也、志节之贵乎坚贞也、志行不可刻薄也、邻里不可不和也、输粮不可不先也、穷难不可不周也、出仕不可不清也、忍耐之不可不讲也、奢华游惰之当惩也、赌博不可不戒也”等二十条沈氏家训翻译为现代文作为培训教材,并将中纪委网站推选的《汉阴沈氏:勤俭承家风清廉为镜鉴》纪录片作为社区教育支部活动的电教片,让好家风好家训得以传承。

(三)与新民风建设有机融合。将“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纳入社区教育教学内容,在广大群众中开展“转观念强化教育引导、立规矩健全一约四会、治顽疾倡导移风易俗、树典型开展道德评议、提素质深化文明创建”活动,践行村规民约、推行红白喜事理事会等主题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孝老敬亲、助人为乐”等模范评选表彰活动100余场次,表彰先进达1000余人次,推进移风易俗,淳化善化民风,促使优良民风引领社会人群进步。

(四)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汉阴籍何振亚、沈启贤两位将军“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精神,定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前往该县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使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影响、传承、渗透到大众文化之中,体现以红色文化引领全民族文化的价值导向,增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五)与移民文化有机融合。作为“湖广填川陕”移民大县,汉阴县将语言体系、居住习俗、饮食文化、耕种文化、茶文化、待客礼仪等反映出的独特性、道德伦理和民俗乡情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将移居群众的勤劳朴实、厚道善良、吃苦耐劳、好客重礼仪等优良传统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作为社区教育教学内容予以灌输传承,扩宽教育空间,丰富教育资源。

(六)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该县长期以来形成了地方秧歌、玩彩船、跑竹马、玩龙灯、跳地蹦等非物质文化与社区教育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落实七大举措扩展教育载体撬动社区教育结硕果

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教育理念,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社区教育活动,提升居民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一)抓好就业技能培训。以县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各镇农民教育和社区培训学校为辅,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人社、农林、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项目和资金,推行“2+5”和“1+1”双培训模式,实施2天扶志培训、5天技能培训,开展电子商务、畜禽养殖、果树栽种、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餐饮及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仅2017年开展各类培训39期,培训参加人次达6600余人次,实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造福一方”的目标。

(二)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引导广大青少年从自身做起,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县政府坚持每年为未成年人落实“爱心捐赠活动、创作生产少儿文艺精品”等10件实事,在中小学推行“德育作业”,开展“文明小公民、美德少年、身边好学生”评选活动,组织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三爱教育、核心价值观三进等教育活动。目前已连续开展三届“文明小公民”表彰活动,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全覆盖”,2014年,县教体局被省委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10余所学校获得市县级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先进校。

(三)實施特殊群体关爱全覆盖行动。通过开展“党员在行动、点亮微心愿”行动,组织广大党员开展慰问社区特殊群体,健康知识、平安知识一对一讲座。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按照“1+N”方式,即1名教职工与1名或多名贫困学生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施“理想扶志、学习扶智、生活扶困”的帮扶机制,推行“一户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帮”的“三个一”帮扶模式,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资助上优先保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全覆盖,使贫困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建立自信、立志成才、健康成长。

(四)扩宽家庭教育覆盖面。发挥“家长学校”教育平台作用,开展“千名家长进校园进社区,重新学习做家长”家庭教育活动,每学期通过家长会开展家庭邻里关系、法制教育、育人育子方法,普及《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提高家长的法制观念,使家长学校成为传播育人知识、传递教育理念的途径与窗口。开展“育人标兵、教育世家、示范家庭、学习型家庭、书香家庭”表彰活动,三年来,全县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累计700余场次,参与人数9万余人次,广大群众教子育人观念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五)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按照“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诵一段经典、谈一番感悟、送一份吉祥”的规定流程,以机关干部道德讲堂、社区道德讲堂、校园道德讲堂、企业道德讲堂、师生道德讲堂等为教育载体,近三年累计开展道德讲堂观摩、巡讲活动7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0万余人次,100多个道德讲堂视频被网友广泛转发分享,道德讲堂在汉阴已经成为传播社会新风、群众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

(六)全民阅读提高全民素养。落实国家《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精神,一是推行全民阅读工程,以县级图书阅览室为轴心,在各镇各部门和村支部建立图书角,配发科技类、文化类等书籍。推进全县农家书屋建设,目前有村级文化广场55个,村级阅览室等社区教育资源共141处,完善了借阅登记制度,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社区教育宣传日”等系列活动,营造“人人在学习、处处有学习、时时都学习”社会风气,特别是县委党校退休教师李传文在城关镇五一村建立的传文书屋,收集上架各类书籍2000余册,免费对村民开放,目前李传文等3人被省教育厅评为“百姓学习之星”称号,2017年县文广局局长张显斌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先进个人”,城关镇月河村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二是推进“少年儿童的阅读工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书香校园”和“读书育人示范校”工作,县政府每年投入40余万元为学生免费配发国学教材,将国学、书法、地方优秀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并推广,开展“读书之星”表彰活动激励阅读兴趣。三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广大学生、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自行组织建立“彩虹花读书协会”,拥有成员1500余人。从社区到家庭,从企业到学校,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仅2017年学习型党政机关创建率已达78%,以开展书香家庭、书香校园活动为抓手,在县、镇、社区开展“好书进家,幸福万家”活动,围绕“书香家园,生活美满”主题开展家庭读书节活动,目前拥有学习型社区共4个,创建率达50%,涌现书香家庭2258个,优秀读者6000余人。

(七)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发挥各级退休干部、社区居委会主任、乡贤能人的号召力,全县累计成立文联学会、太极拳协会、武术协会、广场舞协会、水兵舞协会、舞蹈音乐协会、书画协会、柔力球协会、象棋协会、钓鱼协会、自行车协会、摄影协会、徒步协会等50余种协会,利用周末、传统节日等时间广泛开展社团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全民健身,幸福快乐一辈子”的生活理念,以活动会友交友,充实业余生活,促进人际和谐。县教体局率先成立退休教师服务中心,组建书画、舞蹈、象棋、乐队等娱乐团队,发挥退休老同志的余热,经常组织他们到学校参观,了解教育发生的变化,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凝聚老同志人心,以期感化熏陶年轻人、教育润滑年轻人,启迪年轻人敢创业、创大业的志向。

该县通过巧结合、抓重点、扩空间、求成效稳步推进社区教育,形成了宣传教育、全民学习全覆盖,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学习氛围,形成发展合力,达到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目的,实现了成年教育、社区教育双赢目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猜你喜欢

社区培训教育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