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探析
2018-05-14王建
摘要: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的出现与当时儒学危机的出现紧密相关。这一保守思潮先后经历了“中体西用”“尊崇孔教”“弘扬国粹”三个历史发展脉络。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积极的内容,有些积极的影响。深入探析这一思潮,对于全面深刻认识当前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晚清 文化 保守思潮 探析
众所周知,晚清是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后阶段,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晚清文化就是其中一例。在晚清阶段,中西方文化开始全面接触、碰撞、冲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劣势,促使晚清保守思潮的萌芽发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中体西用理论、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等等。客观地说,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影响着当时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其中蕴含了千丝万缕的逻辑关联。当前,中国正在全速走向现代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探析晚清文化中的保守思潮,有着较为独特的意义。
一、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
在中华民族整个封建历史长河中,儒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阐述晚清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儒学文化。阐述晚清文化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指儒学危机,正是由于儒学危机的出现,才导致了当时保守思潮的萌芽。
(一)清代儒学简述
谈及清代儒学,不得不提及理学。深入考究可以发现,清代儒学与理学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相通的。追溯历史,理学最早萌发于宋朝,后来兴盛于明朝。然而,由于明朝理学宣扬空疏学风,使得理学在全社会的受欢迎程度大大下降,逐渐没落。也正因此,到了清朝,理学便一蹶不振。当时,虽然理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但是清政府倾向于轻视理学,扶持汉学,这一状态更是加剧了清代理学的没落。
(二)清代儒学危机的出现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清代儒学同样如此。在19世纪上半叶,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思潮同样出现了很多新变化,这其中就蕴含了儒学的危机。究其原因有二:第一,人们普遍倾向于“经世致用”法则;第二,今文经学开始萌芽崛起。上述思想的变化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摆脱理学的束缚,追求思想的解放。特别是当时兴盛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压垮儒学发展的又一根稻草。因为在文化层面,太平天国极为否定儒学,儒学发展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至此,清代儒学危机的出現便不可避免。
(三)清代儒学危机的加剧
清代儒学危机加剧的导火索即是西方文化的侵入,其历史坐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后,清政府屡战屡败、一败涂地,这引发了有识之士深入的反思,很多人开始普遍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正是这一认同危机,成为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当时很多保守思潮的思想家担心中国传统文化覆灭,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并提出多项具体措施,冯桂芬即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正是由于上述时代背景的渐变,决定了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二、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演变的历史脉络
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的演变有着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具体阐述如下。
(一)“中体西用”思潮
晚清文化中保守思潮的最早表现形式即是“中体西用”。从字面意思上讲,“中体西用”即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后,历经数十年的宣传普及和洋务实践,“中体西用”思潮逐渐成为主流社会的主流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张之洞。深究这一思潮可以发现,其核心内容是在确保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适当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目的就在于振兴华夏。正基于此,“中体西用”思潮有着深深的保守印记,具有典型的文化保守色彩。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中体西用”思潮虽然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学习西方,但“中”居主位、“西”居从位的关系是一以贯之的。
(二)“尊崇孔教”思潮
众所周知,孔子及其言论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晚清时代,“孔教”的说法较为流行。当时,康有为力图复兴传统儒学,主张把孔教立为国教,给予孔教极高的政治地位和丰富的宗教意义。为此,他们积极著书立说,改造儒学,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保守中国文化。显然,这一思潮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康有为等人改造后的儒学有着一些新的特质,相比“中体西用”思潮,有了一定的进步性。
(三)“弘扬国粹”思潮
晚清文化中最后一个保守思潮即是“弘扬国粹”,其标志性事件是1905年《国粹学报》的创办,章太炎、刘师培为其代表性人物。所谓“弘扬国粹”,通俗地说,即是主张学习研究中国国学,传承弘扬中国国粹,其文化保守特点一览无余。那么,其具体内容为何呢?对此,章太炎认为包括人物事迹、典章制度和语言文字,成为当时社会广泛接受的代表性观点。除此之外,章太炎等人还主张通过研究国学和保存国粹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士气;主张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之长,弥补中国文化之短,以求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弘扬国粹”思潮主张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而非一味守旧,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进步性。
三、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当代启发
从“中体西用”到“尊崇孔教”,再到“弘扬国粹”,可以说,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演变,对当前正处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其启发意义不可轻视。为此,首先归纳梳理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积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当代启发意义,极为必要。
(一)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积极内容
探究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积极内容,离不开对“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步入漫长的现代化进程。那么,何为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有识之士。比如有些人较为激进,主张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无视社会发展实际,力求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现代化。与此不同的是,不少文化保守者较为理智,他们的思想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性,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这些思想观点包括:第一,反对冒进,主张循序渐进,逐步走向现代化;第二,认为中西不同,主张在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第三,注重宣扬积极的价值理念,比如提倡“新民”、改造国民性等。
(二)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积极影响
不容置疑,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有其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单就其积极影响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与文化激进思潮针锋相对,确保中国近代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走在正确轨道上;第二,它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确立民族自信,继承文化遗产,提振民族士气,对于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三,它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化内容,为中华民族智慧增添光彩;第四,它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民族主义等其他思潮。充分认识上述积极影响,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看待晚清文化保守思潮,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现代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夏根.论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几个问题——以《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为中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2]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01).
[3]欧德良.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管窥——以康有为改造儒学活动为中心的考察[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4]苏哲.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03).
[5]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论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01).
(作者简介:王建,男,本科,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历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