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条花手绢(外一篇)
2018-05-14陈青延
那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事了。那年,我走出校门,刚刚到一个乡政府参加工作,恰逢东北一家省级文学刊物招收函授学员,培养文学青年。那个年代,追求文学、拥挤在文学道路上的年轻人成千上万,一拨又一拨。如果把文学函授培训比作“摆渡”的话,有许多文学青年到达了对岸,崭露了头角。
当年,我也报名参加了那家刊物的函授培训,到达了彼岸,成为了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之一。那年,我经过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赵乐璞老师精心的辅导,接连在几家刊物发表了作品。作品发表以后,我成为不少文学女青年崇拜的对象。一些女孩子纷纷写信给我,与我探讨和交流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与创作体会。有的女孩得知我未婚,还主动给我寄来自己的照片,愿意与我牵手一生。
至今使我难以忘怀的是辽宁大连市金州区一位姓闫的女孩。为了表达爱意,她在一条花手绢上,把我的名字和一颗爱心绣在手帕的中心,把她自己的名字分成三个字,绣在我的名字和爱心的周围,然后,她把手绢、照片连同书信一并寄给了我。
女孩长得白皙清秀,是典型的北方美女。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我心里既激动又不安。激动的是,自己能够实现找一个有共同爱好的女孩做伴侣的心愿;不安的是,那年头,工作调动难于上青天,如果成家后,两人远隔千山万水,两地分居的困难何时能解决?
我把这种情况向当时的乡领导作了汇报。乡领导极力建议我找本地女孩为好,两地分居很不方便,每年的工资大部分会丢在探亲的路上。
那年月,人才流动、工作调动、户口迁移太难,尤其是乡里人员进入大中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基于这种原因,我不得不辜负闫姑娘那份情意,放弃与她牵手的机会。
闫姑娘对我爱得很执著。她给我来信说,她姑姑在湖南长沙机床厂上班,她可以放弃北方的工作,请姑姑帮忙在南方找份工作。我为了她以后生活得好,没有应允她的这一作法。后来,闫姑娘生气地来信,要回了那条花手绢和照片。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后来好长一段日子里,我都在痛苦中度过。我那时是多么地虚伪和庸俗,仅以一个两地分居困难为理由,拒绝了闫姑娘的一片痴情!
如今,只要看见有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条小手绢,揩嘴揩手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那条绣着我和闫姑娘名字的花手绢。我后悔错过和闫姑娘的牵手,不知现在她生活得好不好。
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闫姑娘,生活幸福,天天都有好心情!
告别砍柴
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砍柴,这是昔日农人为了生火做饭,在乡间的土地上所做的一种辛苦而古老的活儿。这种笨重的劳动,农人一直沿袭了好多好多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一家人生活在物质极度匮乏、经济十分落后的湘北农村。除精神之外,家里经常断粮、断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兄弟就跟随着父亲,前往南湾湖挖些湖藕回来充饥。柴火接不上茬儿的时候,父亲就会“霍霍”地将毛镰刀磨得锋利无比,前往沟港湖汊和漉湖砍巴根草及野芦苇回来生火做饭。
年复一年,沟渠湖堤的盐巴草、洋巴根草、野蒿草和狗尾巴草等,被断柴的农人砍了个精光,连湖塘里的水浮莲,都被他们捞上来晒干做了柴烧。
我的老家在八百里洞庭湖腹地的一片湖洲子上。在那個年代,物质贫穷的农村,农人一年四季都缺柴烧。每年,茅匠师傅在农户的茅屋上盖新稻草时,掀下来的旧稻草,尽管已经腐烂,尾毛虫成堆,但农人都没有用来沤肥,而是晒干,用绞把筒绞成把子,做了每天生火煮饭炒菜的柴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村里砍树起屋和防汛的时节,房前屋后与渠道上留在地里的树蔸,也都被农人用锄头和铁锹挖出来,拿斧头砍成木条条,做了家里烧火煮饭炒菜的燃料。甚至连地里的红薯藤也晒干,用来生火烧饭菜。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节去沟渠湖塘里砍柴,水中的蚂蝗听见水响经常游出来,趴在砍柴人的腿上吸血。于是,农人每次下到湖塘和沟渠里砍柴,都要穿上长裤,扎紧裤脚口,防止蚂蝗的侵入。
父亲在渠道边和废堤上砍柴的时候,还经常在野草中发现乌龟蛋和脚鱼蛋,把它们捡回家来改善一家人的伙食。父亲在砍柴的时候,在野草丛中还发现过毒蛇,把它们赶走,是常有的事儿。
记得我十四岁那年,村里堂叔的妻子谭爱云,因家里的柴火断顿后,便邀集几位缺柴烧的邻居,划着一只木船,扯起风帆,经过大通湖,前往漉湖砍柴。不幸的是,砍满一船柴火,运回村的途中,突然遭到大风的袭击。湖里翻起了巨浪,运柴的木船被打翻,船上的人全部遇难,几具遗体打捞回村里时,那情景惨不忍睹,令人哀痛不已。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九七八年,大江南北的土地上,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从此,我的老家湘北农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改革开放不寻常,三湘四水换新颜。四十年来,农村老家相继通了电,用上了燃气,安装了网线,出现了网店,智能手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业机械化也普及到千家万户。
现在,老家的沟港湖堤上,农人几千年来弯腰砍柴的劳动场景不见了。农家大都用上了液化气、沼气和燃气,再也不用外出砍柴火烧饭做菜了。农村田间地头的油菜、稻草、麦子和野草等秸秆因严禁露天焚烧,却成了一时无处消化的东西,只能用一种粉碎机,将这些秸秆粉碎以后,用来喂鱼、喂虾和沤肥。
如今,农人告别了长期砍柴的历史,进入一个农村生活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生活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作者简介:陈青延,笔名驰远、花香心悦,上世纪60年代生人,湖南省南县广播电视台副科级干部,湖南省劳动模范,现居益阳市。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政协报》《中国煤炭报》《中国政府采购报》《中国石油报》《中国社区报》《湖南日报》《天津日报》《作家报》《西南商报》《世界日报》《人间福报》等200余家报刊,著有小说、散文集《林中空地》和《真情依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