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氧化还原反应”课堂实录

2018-05-14谢春凤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单质化合价

谢春凤

【教师】请写出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一学生板书:C + O2 点燃CO2 ↑。(针对学生书写情况,教师进行点评,此反应不需要标“↑”。)

【教师】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学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化学反应。 [师生共同小结]C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②H2 + CuO H2O + Cu ,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学生: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教师】:以前我们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问] ②中的反应只发生了还原反应吗?(学生:不是,还发生了氧化反应。)

[思考与交流]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独立进行的吗?(学生:不能,它们同时进行。)

[小结]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独立进行,它们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不能分开。这样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从已学得失氧角度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导入新课。

讨论与探究:

1.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Fe+CuCl2===FeCl2+Cu

2.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怎样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有学生说这个反应没有得失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学生说是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总结分析,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进行分析。

得氧,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

H2+CuO H2O + Cu

失氧,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

铁元素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

Fe+CuCl2 ===FeCl2 + Cu

铜元素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

所以在Fe+CuCl2===FeCl2+Cu中,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要还原反应。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有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为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为还原反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设计意图:从已学知识通过类比引入新知识,找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学与问](课本P37)

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1:不正确,部分屬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2:正确,因为化合价都有变化。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我用练习2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成功解决了这个“学与问”)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举出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学生自由画图例,有些学生画了一个“兔子”,有些学生画了像“花瓣”,有些像“河流交汇”……)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复习所学基本反应类型,归纳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提高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

连接高考学业水平考:

1、下列反应中,氯元素被氧化的是( )

A.2KClO3 2KCl+3O2↑ B.2P+5Cl2 2PCl5

C.MnO2+4HCl(浓) MnCl2十2H2O+Cl2↑ D.H2+Cl2 2HCl

2、P单质在反应4P+3KOH+3H2O 3KH2PO2+PH3中是( )

A.被氧化 B.被还原C.既被氧化又被还原D.未被氧化又未被还原

3、下列反应中,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3Cu+8HNO3===3Cu(NO3)2+2NO+3S↓+4H2O

B.3Cl2+6KOH =====5KCl+KClO3+3H2O

C.3H2O2+2KCrO2+2KOH====2CrO4+4H2O

D.3CCl4+K2Cr2O7====2CrO2Cl2+3COCl2+2KCl

4、下列反应中硫酸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的有( )

A.2H2SO4(浓)+Cu CuSO4+2H2O+SO2↑

B.2H2SO4(浓)十C CO2↑+2H2O+2SO2↑

C.H2SO4(浓)+NaCl NaHSO4+HCl↑

D.H2SO4+Na2SO3 Na2SO4+H2O+SO2↑

5、在2FeBr2+3Cl2 2FeCl3+2Br2的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 )

A.Fe B.Br C.Fe和Br D.Cl

设计意图:知识能力的应用体现在高考学业水平考试中 ,有针对性的选择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的习题,巩固本节课知识,让学生提前适应高考或是学业水平考试的模式。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行及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猜你喜欢

氧化还原反应单质化合价
诸单质运动的含义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化合价归零法配平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活用元素负化合价巧妙解题简捷快速
铝热反应的实验及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体会
高中化学方程式解题与氧化还原理论知识归纳研究
守恒法
剖析化合价的规律及应用
硅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几种“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