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冠新材购销数据异常,成本和产销差异明显
2018-05-14胡振明
胡振明
明冠新材的经营情况似乎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好,报告期内不仅存在营收虚增的嫌疑,且产销数据也不支持库存数据变化。
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称“明冠新材”)是一家生产和销售太阳能电池背板的企业,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其终于决定在A股市场上市发行新股。
从明冠新材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来看,公司的经营情况似乎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好,报告期内(2015年至2018年1~6月),公司不仅存在营收虚增的嫌疑,且产销数据也不支持库存数据变化。诸多疑点的存在,让明冠新材上市之路变得更加坎坷。
采购数据异常
招股书披露,因公司产品特点,明冠新材生产太阳能电池背板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原材料采购,涉及金额数亿元,报告期内对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在46.49%至69.76%不等。
就明冠新材采购数据来看,该公司的采购数据似乎有些失真,近几年每年都出现有数亿元采购来历不明的情况。
以2017年为例,公司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了23248.80万元,占采购总额的46.49%(如表1所示),由此推算出这年的采购总额有50008.17万元,考虑其原材料的进口和购买过程中需要计算17%增值税进项税额,则其含税采购总额达到了58509.56万元。如此多的采购是需要一定的现金支出或形成相应的采购债务的。
从明冠新材现金流量表来看,其2017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24562.99万元,与含税采购总额勾稽,意味着公司还有33946.57万元含税采购额因未能付现,需要形成新增债务体现资产负债表中,即表现为相同规模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增加,或预付账款的减少。
在资产负债表中,明冠新材2017年年末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达到了20162.64万元,相比上一年年末6564.51万元应付款项余额新增了13598.13万元。与此同时,考虑到这年应付款项之中还有450.53万元为应付设备款,这需要在分析原材料采购的时候将这部分金额剔除,因此,最终推算出的这年为采购实际新增债务为13147.6万元。很显然,实际负债金额是远远少于3946.57万元理论债务的,两者之间相差了20798.97万元。那么,这20798.97万元差额又是否是公司使用预付款项进行结算呢?
实际上,明冠新材2017年年末的预付款项并不多,只有317.28万元,与上一年末相同项目余额642.07万元相比,只减少了324.79万元,远未达到上述差额。如此结果意味着,公司在2017年有超过2亿元采购不知用什么支付的情况。
2016年的采购数据面临同样的情况。由公司前五名供应商情况及17%增值税税率,可推算出当年含税采购总额为31311.37万元,与同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20747.98万元勾稽,理论上将有10563.39万元未支付现的采购需要形成新增债务,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可实际上,明冠新材2016年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剔除应付设备款)的新增金额不但没有新增,相反还减少了3315.46万元,与此同时,考虑到同年预付款项新增的419.75万元影响,则整体推算出的结果是,企业在2016年存在14298.61万元含税采购不知用什么支付的情况。
同样的分析方法,也可推算出2018年1~6月大概有17100万元的含税采购不知用什么支付的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连续出现数亿元采购来源不明的情况,如此情况,实在让人迷惑。
营业收入有虚增嫌疑
既然明冠新材采购数据已经出现了异常大额增加,那么其营收数据又是否正常呢?
招股书披露,明冠新材2017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59461.88万元,其中有71.76%是来自境内的收入(如表2),需要按17%的增值税税率计算销项税额,而境外部分则不需要考虑此税率影响,因此整体测算后得到,2017年的含税营业收入应为66715.76万元。根据一般财务勾稽关系,将该金额与当年43414.84万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勾稽,有23300.92万元含税营收是未能收到现金的,在剔除预收款的影响后(预收款项新增了23.46万元),理论上,将会形成23324.38万元新增债权,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2017年年末,明冠新材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合计为38207.40万元、坏账准备为1852.33万元,两者合计金额跟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的金额相比,仅增加了4021.33万元。显然,实际新增债权与理论新增债权之间相差了19303.05万元。这意味着,公司在2017年存在19303.05万元含税营收虚增的嫌疑。
同样的逻辑去分析2018年1~6月和2016年数据,可以发现这两年依然每年都有上亿元营收虚增的情况。其中在2018年1~6月,明冠新材取得44823.27万元的营业收入,考虑到其中75.12%是境内收入,需要按16%(4月以前是17%)计算销项税额,则其含税营业收入大概为50210.67万元。同期,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23802.40万元,结合预收款项减少的31万元,可知与上半年营业收入相关的现金流量流入了23833.40万元。上半年,公司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51353.25万元和坏账准备2376.02万元合计比期初金额新增13669.54万元。综合含税营收、现金流量和债权情况,可发现仍有12707.73万元含税收入是存在虚增的嫌疑。而在2016年,同样的推算方法下,公司则有15764.04万元含税营收存在虚增的情况。
那么,这几年营收的数据异常又是否是明冠新材使用了票据背书转让进行货款支付所致的呢?《红周刊》记者将前文中采购、营收分析的結果做对比,发现中间仍有数千万元差异。显然,在考虑了各种因素影响后,公司的采购和营收数据至少是有一方是存在问题的。
成本偏差明显
上文分析表现,明冠新材采购和营收两方面数据至少有一方是有问题的,那么,从成本角度出发,我们再分析一下公司的财务数据又是否合理呢?
前文已经推算出明冠新材2017年的采购总额为50008.17万元,以之与主营业务成本中的直接材料42430.82万元对比,有7577.35万元(如表3所示)未完成产销的材料需要计入存货中,导致存货相关项目的增加。
招股书披露,明冠新材2017年年末存货之中有4759.03万元的原材料,和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金额相比增加了3257.50万元,理论上,采购剩余部分将4319.85万元直接以原材料的形式存放于仓库之中,而余下部分则体现为在产品、产成品的材料成本增加额。
那么,存货中新增的在产品、产成品又包含了多少价值的新增原材料成本呢?根据招股书,2017年主营业务成本之中有91.47%是直接材料成本,一般情况下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占比也与其相似。在2017年年末存货之中,在产品有2408.75万元、库存商品有2002.38万元、发出商品有1081.81万元,三项合计金额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新增了2508.71万元。由主营业务成本中有91.47%是直接材料成本的比例,可合理测算出,这年新增的在产品、产成品中,大约包含了2294.72万元的原材料成本。显然,这一金额与理论值相差了2025.13万元。就算我们考虑到研发活动领用原材料和产品的情况,即在剔除研发费用之中物料消耗1292.80万元的影响,仍然还有732.33万元的采购额在存货之中得不到相应体现的。
与2017年差额数据相比,2016年的差异就更加明显。这年的采购总额26761.86万元与直接材料25528.48万元相比,出现1233.38万元的剩余,而存货中原材料只增加了25.78万元,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却减少了2050.82万元,按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89.55%估算,这三类产品存货体现出的原材料金额减少了1836.51万元。整体核算结果显示,存货与采购剩余之间还出现3044.10万元的差异,即使是我们考虑到2016年研发费用之中有1329.06万元的物料耗费的影响,但仍有1715.04万元的采购剩余不知去向何处。
与上述两年存货与采购剩余之间出现的明显差异,2018年1~6月的数据却堪称完美,几乎没有差异。
产销数据不匹配
其实分析公司存货是否有问题,除了上述成本核算角度,从明冠新材产销情况也可看出其中的问题。
招股书披露,明冠新材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其主要产品太阳能电池背板,其余的收入很少,因此,公司的产销和库存情况基本上也就是太阳能电池背板的产销与库存情况。
2017年,明冠新材太阳能电池背板的产量为4218.47万平方米,比销量4055.49万平方米多了162.98万平方米(如表4),也就是说,这部分剩余的产品将继续保存在存货之中,使得库存商品出现相同规模的增加。
那么,这部分剩余的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呢?招股书并没有具体披露,但考虑到主营业务成本与库存商品的成本基本一致,而且明冠新材几乎只有太阳能电池背板一类产品,因此根据2017年主营业务成本46387.68万元及销量,可测算出该产品的单位成本大约是每平方米11.44元。而由单位成本又可推算出剩余的162.98万平方米的产品库存大概价值为1864.20万元,这意味着,存货之中的库存商品价值将会出现相同规模的增加。
可实际上,招股书显示,明冠新材2017年年末的库存商品仅为2002.38万元,和上一年年末的金额1892.65万元相比,仅仅增加109.73万元。也就是说,从产销角度测算出来的库存增加额要比招股书披露的金额多出1754.47万元。
同样逻辑测算2018年1~6月和2016年情况,这两年库存商品增加额与通过产销情况测算得出的结果之间的差额分别达到了862.46万元和983.32万元。
显然,在报告期内,产销情况与招股书披露的库存商品情况连续出现大额差异,正好呼应了上文采购、销售及成本的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