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生历史学习中主观性存在的合理性及引导策略

2018-05-14魏畅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主观性价值观历史

魏畅

柯林伍德曾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一切历史的意义、以及一切历史事件发生的本来原因,并且将人作为历史研究主体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从根本上而言,对于历史的研究是难以完全将研究者的主观性与客观的历史事实割裂开。并且按照“层累叠加”的史观来看,我们对于历史信息及史观养成的过程也是受到了前人影响。所以作为历史研究者也好,历史教师也罢,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难以避免的会带有主观性因素,这是难以避免的。而对于学生而言,其历史理解及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并且历史思维的养成也有赖于学生自己经过分析理解才能真正内化,让学生合理发挥其主观性在历史学习中着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研究学习中主观性存在的合理性

教师与学生作为历史研究学习的主题,由于教育、年龄视野、社会价值观导向以及个人好恶,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会不自觉地打上个人烙印。在日常的教学学习中,从前人研究成果、社会总体价值观导向等方面来看,主观性的存在既是难以避免的,同时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史料在历史学习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什么事情值得记载、如何记载,则是由研究者根据自身爱好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在其眼中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所以从学习历史的最初,我们便已戴上了“有色眼镜”。但是假如历史学家不评价的话,他又如何知道哪些东西值得记录呢?

而政治对人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中国的近现代史的研究又何尝不是深受政治的影响呢?不能回避的是,由于长期存在国共争端,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到两次国共合作再到4年内战,相信台湾的学者与大陆学者的记述及研究结果必然出入颇多;且不论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毛泽东执政这四十多年的中国有诸多非议,即使是曾共同追寻共产主义的苏联,在与中国交恶后,也不能保证对于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从研究历史的意义上而言,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不仅表明了时代对于人们认识的影响,人们都是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带过去,所以评价的意义远大于记录;也体现出了历史研究是为当下服务的现实意义。从大角度而言,在向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彷徨与困扰是难免的,虽然历史是以线性发展的过程而非循环,我们也总能从发生过的事情中得到教训和启示。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观之可以知兴衰、可以知得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同一事件、人物的看法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应该接受各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并学会鉴别与合理取舍。并且,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是主要受社会价值观影响,有些永恒的真理与共识是不会随社会的变革而在公众心中改变的。历史真理与谬误的分界,就在于认识主题的主观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揭示了历史客体的本质内涵。

二、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性的方法

1.史料选取及解读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尽量多引用不同角度的史料,引导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了一些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历史内容,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历史的事实,或者是比较片面,容易给学生留下先入为主的过于主观的印象。那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论从史出”的研究原则,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较为全面详实的历史文献,引导学生在充分考虑客观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其内容作出合理的分析解释,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自己的判断以及思路整合。

2.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表达

高中历史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部分,历史与文化之间本来就是存在非常深刻和密切的聯系的。所以在学习了历史事件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鼓励学生以诗歌或者是文章的形式,将自己的看法呈现出来,这也是锻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培养历史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对于大量历史事件都有所涉及,表达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且传达出了一名文科生应具有的家国情怀,是值得鼓励提倡的。并且高中人教版必修三中专门有针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内容,非常适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表达,在课上我曾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主题让学生续写,收效甚佳,不乏表现出广阔胸襟以及历史情思的佳作。

3.课堂创设情景交流讨论

除教师筛选提供史料外,可以给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搜集材料,课上进行讨论。学生的思路相对比较接近,可以通过讨论辨析的方式互相进行查缺补漏。

三、小结

诚然,由主观性而造成偏见的事情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将百家争鸣打回仅听一家之言的局面,学术与思想总是在碰撞与交流中进步,越是对于同一问题多角度得观察叙述,才越有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并且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今天给予我们新的思路和启示。并且我们不应该忽视历史研究对于个人的意义,且不论做史是否要给后人留下何种启示,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记录下自己心中所感所想是一种忠于自己的做法,并且这一主观性也正是自身的特性所在,是无可厚非的。

由于个人好恶以及集团性影响对于人们的价值判断选择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对于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主观性的问题我们也不应再回避。如何引导学生做到主客观的对立统一才是历史教育者应该掌握的技能,而学会理解判断史学家在何种背景立场下做出了对于历史的评价描述,也是历史学习者们必备的一项素养。虽然时光流转,朝代更迭,但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不变,那就是追求自由、平等,反对暴力与压迫,笔者认为在不违背这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对于历史的主观性评价,都是值得人们参考借鉴的,我们当然也不能否认会因囿于时代背景而造成历史记录者的短视或是偏颇,但谁又能苛责,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即使是在当下,为人们所推崇的一些历史观念或者是几成定局的历史事件是否有一天会被推翻,谁也不知道答案,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对于历史探索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而未来的发展还要依靠后来人。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合理发挥其主观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主观性价值观历史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论色彩在影视动画艺术中的运用
新历史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