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养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2018-05-14陈纠花
陈纠花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质疑能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并积极为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条件,激发其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时,针对课题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问题呢?于是,学生思考后便先后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去天上偷火种?”“怎样偷火种?”“偷了火种后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学生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学过之后,学生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跟课文的思路非常吻合,因而感到十分高兴。在质疑中,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并且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加强朗读,提升情感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課文内容、培养语感、提升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径。《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如《船长》这一课,语言描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它通过语言描写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为了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激发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指名读、全体读、小组读、教师范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深刻地理解了哈尔威船长。通过朗读,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对课文的诵读中,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中,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三、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审美情趣”,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准确,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 “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排比,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激发了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读写结合,学会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道出了读和写的本质,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最好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为读写结合提供广阔空间,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模仿借鉴。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去仔细观察乡村日出时的景象,并以《乡村出日》为题,写一篇写景文章。这样,将阅读与写作,将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好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学中得到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迁移,从而达到会写的目的。
五、加强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1.开展课堂实践,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材中的“语文大课堂”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如六年级语文上册《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调查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对象,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到街上、互联网上,对同学、邻居进行调查访问,最后每个组的孩子都在全班进行了汇报:详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演讲、精彩的绘画……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学会了与陌生人交往,认识到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2.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表达,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可以在每一节语文课中留出几分钟给学生拓展阅读本篇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课外,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的同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如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这些教学尝试中,我体会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素养之花在教学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