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2019:与世界接轨的A股
2018-05-14孙宏廷
孙宏廷
2018年即将过去。回望这一年,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悄然发生,而市场的调整情况更是出人意料。据笔者统计,今年是1999年以来操作难度第二高的一年,最难的那年是2008年。但从市场参与者的“痛苦指数”来看,今年的绝望程度不亚于2008年。因为在2008年初的时候,投资者大多意识到市场估值很高因此将仓位控制在半仓以下。今年却不一样,在经过近3年的调整后,很多个股的估值已经到了合理水平,因此市场参与者们大多在年初时就开始保持较高仓位,一年下来损失较大。
市场大调整实质是这一年各种重大事件迭出的反映,既有中美贸易摩擦、中兴事件、医药股“黑天鹅”和股权质押危机等,也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因素。笔者以为,今年所有大事件中最重要的就是A股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
与国际接轨带来制度革新
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开始于2014年的沪港通,接着是2016年的深港通,2017年纳入MSCI指数——这标志着A股开启了走向全球的大门。在今年,全球第二大指数公司富时罗素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如果说2012年的券商创新大会是金融创新的起点,那么2018年就是券商正式融入全球投资体系的起点。
因为要与国际接轨,倒逼国内监管体系必须放弃之前的粗放式管理。从2017年开始,金融监管进入全面从严时期。2017年管理层颁布最严再融资新规,对发行股本占比和与上一次融资时间间隔等,都有明确约束。之后又推出减持新规和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等。
到了今年,上市公司退市新规颁布: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主要情形。这是长期遭诟病的退市制度“进化”的需要,也有A股与国际接轨的内在需求。
放眼2019年
A股市场还在开放当中,各种制度完善不会一蹴而就,投资者也不能指望外资在短期内带来牛市。如果遵循A股市场过去的演绎逻辑,2019年可能是形成历史大底的一年。
我们先复盘2000年以来的行情走势。18年来,A股运行大致经历了三轮比较大的底部区域。第一轮的政策底出现在2005年2月2日,市场底出现在同年的6月6日,两者相差约4个月。第二轮的特征是自由落体式下跌,政策底出现在2008年9月18日,市场底出现在同年11月9日,两者相差约2个月。第三轮特征是緩慢的磨底,政策底大约出现在2012年9月7日,市场底出现在2013年6月25日,两者相差约9个月。
根据以上的市场演绎特点来看,2018年10月19日,管理层纷纷喊话稳信心,因此可以认为这个时间点是政策底,那么市场底大概率会在今年12月到明年6月之间产生。
笔者认为,政策底作用于股市的逻辑归根结底在于信心的重拾。政策的宽松体现在财政、货币和资本市场改革三方面,短期可以维稳预期,中长期作用于上市公司的盈利和估值。回顾过去三轮底部,政策底是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过程,每一轮大多先伴随着货币政策的宽松,资本市场改革先于财政政策改革;货币政策宽松提供流动性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助力企业融资,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宏观基本面的维稳。目前来看,此次政策的宽松与之前不同,除了上市公司纾缓基金的建立和科创板增量改革的提出,其余方面似乎还没有什么具体政策落地,效果也有待观察。
从增量改革方向科创板来看,该板块一定会是明年市场关注的重中之重。当前,新兴产业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政策上从产业税收、资本市场到区域经济示范性建设等全面加码,引导资金及人才等社会资源向新经济集聚。从各地的准备情况看,都在抓紧时间调查科技创新企业,各投行也在等待科创板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科创板是自2009年创业板推出以后,资本市场的又一次重大动作,其适用的注册制、交易制度创新等都值得我们期待。
所以,笔者认为,投资者应放下2018年成绩单,并对明年市场保持关注。从政策和市场周期看,2019年笔者更看好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机会,重点关注通信5G、智能制造、云计算、汽车电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