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谭湘光:与壮锦结缘半世纪
2018-05-14林涵
林涵
48年坚守,终成一代大师
1970年7月,16岁的谭湘光拜梁树英为师,从此走上织锦之路。谭湘光是梁树英最引以自豪的亲传弟子,梁树英将小自己40岁的谭湘光视为亲生女儿。谭湘光17岁那年进入宾阳民族织锦厂当学徒,梁树英总是在身旁手把手地教她,将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
学艺之路上,谭湘光亦是十分刻苦。从棉纱到成品,到图样的设计,再到如何用经纬线为图样编程,每一步她都反复练习,加上天资聪慧,她很快脱颖而出。梁树英教了好几个徒弟,最终只有谭湘光坚持了下来,跟随她学艺13年,并以精湛的技艺成为她的传承人。
继梁树英于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后,谭湘光也于2007年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这也是中国壮锦工艺领域得到公认的,也是仅有的两位工艺美术大师。
说起自己的恩师,谭湘光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感慨。当年,人们无论是对梁树英老人的织锦技艺还是生活习惯,都有着一种神秘感。梁树英8岁学织锦,每天都身不离织机,且终生不嫁,素食。直到82岁去世,临终前一天还完成了她一生的最后一幅壮锦。谭湘光这样感慨地说:“看恩师(梁树英)织锦,完全是一种艺术享受,老人在竹笼织机前动作轻缓流畅,灵巧的双手让五彩丝线在织机声中不断变换出美丽的图案。”
谭湘光所说的竹笼织机,非常有特色。壮族织锦机与其他织锦器械最大的区别和特点,就是悬挂在壮锦织机上的大竹笼,所以壮锦织机又被形象地称为“竹笼机”。竹笼机的大竹笼非常简单且方便地安置了花本的竹针,相当于电脑的程序,因此最简单的织机也能织出非常复杂的图案。
时光流转,从第一次坐在竹笼织机前到现在,谭湘光心无旁骛地走过了48年。回忆与织锦结緣的这48年,谭湘光说:“做这一行很寂寞,得有耐心,要坚持。”哪怕如今取得了让人艳羡的成就,她只是风轻云淡地表示,我只是一名埋头在织机前48年的手工匠人,一辈子都在和壮锦打交道而已。
创新时尚,壮锦不再束之高阁
2002年,谭湘光从宾阳民族织锦厂退休后,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为抢救濒临失传的壮锦工艺、保护民间织锦人才,聘请她担任织锦车间主任。几年间,谭湘光从壮锦的工艺升级、设计创新,以及市场营销上都有了巨大的收获,整体有了全面提升。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发掘保护壮锦文化的同时,也着力开发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锦新产品,在古老的壮锦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方向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前,壮锦只是做成被面和背小孩的背头布,现在我们把壮锦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从几块钱的生活用品到几万元的艺术品,应有尽有。”对于“古老”的壮锦如何走进现在的日常生活,谭湘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正是有了她的这些创新,传统的壮锦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更加接地气。
谭湘光的织锦作坊拥有“谭湘光”品牌系列产品以及此品牌之外的多种传统产品,包括,民族织锦壁挂、手工制作民族包、手工制作布包、精品装饰织片、手工制作民族织锦围巾披肩、床旗、信插、座垫、手工制作抱枕、名片夹、领带夹等。产品以传统为主,并与现代时尚结合,开拓壮锦民族风与时尚结合的新领域。
为了让壮锦与服饰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让传统更时尚,谭湘光带领设计团队致力于研发壮锦服饰,2016年,谭湘光与爱徒范丽华研创的《秀锦年华》壮锦民族服装荣获2016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暨大师精品展览“八桂天工奖”金奖。她们将壮锦的色彩特点,融入时尚服饰,成为行走的艺术。2017年,她们的《锦衣华服》壮锦嫁衣更是荣获2017年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工程金奖。
据谭湘光介绍,这套《锦衣华服》系列采用醇厚古朴、色彩斑斓的壮锦设计制作的锦衣华服,以古朴的壮锦为主要面料,以现代服饰为载体,民族地域服饰文化为灵魂,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壮锦醇厚的质地、富于韵律感的几何纹样、极具浮雕感的动植物图案。她说:“将传统壮锦与时尚相结合,应用于现代服饰产品设计中,让传统的东西焕发新的光彩,使其得到新生,是我们的尝试,现在看来,我们是对的。”
纵观壮锦的千年历史,也是它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发展史。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时代大潮的风起云涌,追求时尚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就像谭湘光所说的,壮锦要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弘扬,只有“变”,才是不变的法则。
薪火传承,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壮族织锦技艺发展到今天正在走向式微,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传统文化技艺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将这织锦技艺传承下去,这是谭湘光近年来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做的事情。2015年,为了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她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入校成立“谭湘光大师工作室”。
其实,早在2002年的时候,谭湘光就开始了“开馆授徒”,在家乡创办了自己品牌的家庭作坊湘光织锦坊。她把一些留守妇女召集起来,统一传授壮锦编织技艺,并每家赠送一台壮锦机,慢慢地在当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家庭作坊。“中年妇女可以在家干活,我们计件付工资,她们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学到一门手艺来补贴家用。”
这些年来,谭湘光先后培养了三十多名手工编织艺人,她和徒弟们曾应邀赴日本、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表演手工编织壮锦织造技艺。她带领弟子织造的壮锦不计其数,织锦产品畅销国内外。
“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是她的收徒原则,因为只要看到大家对壮锦的热情她就很欣慰。可学壮锦没有那么容易,这门技艺秉承着民间技艺最传统的标准——除了天赋,还要有热忱和担当。
毕业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范丽华,在2016年拜谭湘光为师,学习织锦工艺。说起和谭湘光学艺的过程,范丽华内心充满感激,她说,虽然我是服装设计专业出身,但刚接触织锦工艺时,也是手忙脚乱,一脸茫然,多亏了谭老师的细心培养,让我渐渐爱上了织锦工艺。如今,织锦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这个爱徒,谭湘光也是赞誉有加:“相较其他人,她很聪慧,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创新能力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只要我将一些产品创作的想法表达出来,她立马能领悟到,做出来的东西我基本很少改动。”
看来,在传承方面,爱徒的脱颖而出,解决了她在传承上的后顾之忧。谭湘光说:“壮锦承载着壮族的千年文化,需要无数人去传承与弘扬,更需要有人将其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来追求,这既是一份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历史担当。”
Tips
2006年5月20日,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