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谋发展 稻渔种养促增收
2018-05-14
通河县水产总站
(2018年9月7日)
通河县耕地总面积 220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是全省水稻种植生产大县。近两年来,我县依托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进水稻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示范推广“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等多种模式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15万亩,培育出“稻谷醇香”“绿谷金稻”“黑土稻场”等知名稻米品牌12个。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培育典型示范推广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广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召开专题会议,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把稻渔综合种养同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大米结合起来,采取示范区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等措施培育典型,示范引导,加快发展。在富林镇长兴村建设“田海稻浪” 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2000亩,在祥顺镇新乡村建设“蟹乡渔镇”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3000亩,择优选定了绥粳18、三江6号等优质长粒香稻作为主栽品种,推广实施了稻渔综合种养为主的绿色、有机种养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决主要问题。同时,多次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提高乡镇干部、稻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性,加快推动全县规模发展。目前,全县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3个,面积14.7万亩。经综合测算,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每亩新增收入2068元,较传统种植模式增收近1.5倍。在水稻稳产的情况下,实现了提质增效、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技术保障支撑
为了高标准打造典型,发挥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县政府整合大棚小区补贴、统一籽种补贴、柴油补贴、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有机肥料、有机认证等惠农补贴资金3300万元,向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重点倾斜,鼓励水田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要效益。同时,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始终把先进技术、配套服务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强化渔业部门与稻渔综合种养的企业和种植户、外聘技术人员与本地技术人员的协调配合,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保障稻渔综合种养健康发展。
三、放大稻渔模式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田海稻浪”、“蟹乡渔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平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开展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田间体验区等多种活动,吸引外地游客来了解通河、品味通河、消费通河和宣传推介通河,使“稻渔空间”成为休闲农业的亮点,依托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县农民可增加财产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2.5亿元。實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深化“互联网+”建设,线上线下同时发力
全县通过互联网+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溯源平台,绿色水稻监控面积达到50万亩,有机水稻监控面积8万亩。可对稻渔从插秧、苗种放养到田间管理,直至收割、捕捞全程远程监管和溯源,让消费者对蟹稻、鱼稻、鸭稻等绿色、有机生产全过程一目了然,提高了广大消费者对稻渔品质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同时,充分利用“龙江大米网”、“黑龙江食尚网”、第三方电商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在网上直接销售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零距离对接”,2017年实现线上销售收入7500万元。
各位领导,近两年我县依托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示范推动了绿色、有机水稻的种植生产规模,实现了“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促进了全县水稻提质增效,让广大稻农得到了实惠,有了“话语权”,增收幅度明显,“通河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实现300亿元,依靠品牌拉动85万吨水稻进入市场,同比增加35.8%,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5元,2018年预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