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镇 水乡塘栖
2018-05-14逢君
逢君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属杭州临平副城副中心。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
运河风光醉游人
广济桥。又名碧天桥、通济桥,为七孔石拱桥,桥身呈灰白色,坡度缓和,整体造型古朴优雅。桥长78.7米,面宽6.12米,顶宽5.2米,设石阶80级,石栏素面,桥栏饰有卷云抱鼓石花纹,又有望柱64根,上面刻着覆莲纹样,顶拱则镌有“弘治二年”字样。广济桥横跨京杭大运河之上,连接着水北、水南街,桥上游人穿梭不绝。走过广济桥,便走入了水北风情特色街,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水北风情特色街。水北街可以说是塘栖镇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沿着窄窄的街道缓步前行,脚底的石板路,平整又略有坑洼,踩上去很舒适。街边上低矮的店铺,在沿街处摆满了各种美食和纪念品,不时有叫卖声传来,眼睛、耳朵都不够用。招摇的杏黄色酒旗随风飘动,酒旗下则趴着慵懒的、满是睡意的小黄狗,如回到了繁华熙攘的唐宋时代。
乾隆御碑。位于水北街原杭州水利通判厅(添设府)内。民国初,府址被毁。崇裕丝厂首任厂长卢锦江建卢宅时,将御碑砌入墙内,御碑才得以保存下来。乾隆御碑高5.45米,宽1.5米,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浮雕,造型大气,体现了皇家风范。其内容大致为,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查得江苏、浙江、安徽3省交皇粮情况,苏皖两省皆积欠了大量皇粮,独浙江省未予拖欠。弘历帝满意之余,为表彰浙江省,特免去地丁钱粮30万两,并将圣谕刻于石碑,晓谕官民。从这个御碑上可以看出,江南自古以来不同一般的富庶安逸。
运河谷仓博物馆。展陈面积6500平方米,是一座下沉式建筑,也是国内唯一一座以谷仓为主题的全代史博物馆。漫步展馆,透过一件件藏品,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起源。生活在农耕文明中的我们,平时却不会特地去留意小小的谷仓,更想不到它的背后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明基因,不禁感到震撼与着迷。
余杭方志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水北街的西端。由两幢明清风格的2层旧宅构成,白墙青瓦,古色古香。这里游人少有踏足,环境清幽,弥漫着书卷与历史的气息。方志馆占地面积765.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86.64平方米。分为地情研究中心和地情展示中心两部分。又细分为“方志·源流”“方志·舆地”“方志·人文”“方志·山水”“方志·物产”“现代志书”6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画、多媒体、实物等多种展示形式,向游人介绍了余杭独特的人文自然风貌,让人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又多了一层了解。
瓜果美食遍水乡
塘栖枇杷。塘栖早在隋代就开始种植枇杷,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因品种优良、品质上乘,兼风味独特,自唐代起,塘栖枇杷就被列为贡品,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栽培、贮运技术。塘栖枇杷果形圆润美观,个头略小,色泽金黄诱人,果实肉厚,汁多味甜,甜酸适口,风味较佳,营养丰富,深受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所喜爱。
细沙羊尾。塘栖一带的传统名菜,因其形似羊尾而得名。以猪板油和细沙为主料,经过切、搓、炸等几道工序后,方能完成。其色泽金黄,口感脆中带软,味道郁香鲜甜,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佳肴,来塘栖必吃的菜里就有它。
粢毛肉圆。塘栖名菜之一,是历来塘栖人正月里招待客人、置办酒席时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菜。其肉质柔软,鲜美可口,糯米色泽温润而又透明如珠,看着非常有食欲。既可作桌上的一道菜肴,又可当平时吃的点心,糯而不腻,老幼皆爱。
板鸭。又名塘栖熏鸭,是塘栖镇的特产,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制作历史。板鸭选料讲究,工艺严格。需用饲养期90天左右、重约2公斤的苏种活鸭,经宰杀、开膛、浸泡、擦盐、整形、上撑、熏烤、清煮、散热、拆撑、擦油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整个加工过程除用适量食盐外,不添加任何佐料,既突出了板鸭清香鲜美的特点,又有益于健康。
汇昌粽。出自于塘栖“百年汇昌”老字号,与嘉兴粽、湖州粽不同的是,汇昌粽在外形、扎法上自成风格。陈国明《食汇昌粽》诗云:“斯文满口老冬烘,一世青衫不道穷。解得人间真味道,米家书画汇昌粽。”汇昌粽蒸煮上也有独特手法,强调“千滚不如一焖”。来到“百年汇昌”老字号前,闻着粽香,看着师傅们灵巧地包着粽子,即使不买,也有一种别样的满足感。
各类果酒。在塘栖镇的水北街上,随处可見小小的酒坊。这些酒大多用瓜果鲜花酿成,度数不高,香气扑鼻。芬芳的桂花酒、酸甜的青梅酒、醇厚的米酒……各种酒的香气随着春日的和风,飘香大街小弄,吸引着游客,格外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