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大宗淡水鱼高产精养技术探究
2018-05-14郭景宜
郭景宜
摘要:在水产行业中,大宗淡水鱼养殖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大宗淡水鱼养殖技术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技术水平还是在产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宗淡水鱼的养殖技术直接关系到水产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对市场需求也给予一定的支持。为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大宗淡水鱼高产精养技术的研究力度,从多个方面入手,对池塘大宗淡水鱼的养殖技术进行分析与总结,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宗淡水鱼的养殖技术水平,促进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池塘;大宗淡水鱼;高产精养技术
在对池塘大宗淡水鱼的养殖经验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大宗淡水鱼的养殖技术水平与池塘条件、放养模式以及鱼种选择等多个方面均具有一定的联系。为此,要想提升池塘大宗淡水鱼的高产养殖技术,就必须从各个养殖阶段和养殖环节入手,实现对放养模式和鱼种的合理选择。同时,加强鱼病防治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大宗淡水鱼的产量和品质,进而保证渔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大宗淡水鱼的养殖技术要点
1.适当的池塘环境
在对以往的大宗淡水鱼养殖经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要想提升大宗淡水鱼的养殖水平,就必须保证鱼种的生长环境与其自身的生长需求相适应。一般而言,在进行成鱼养殖时,需要将池塘空间确定在10~30亩。同时,保证水量充足,能够为成鱼养殖提供充足的水分需求。另外,对水质和池塘深度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为保证成鱼的健康生长,需要确保池塘水质符合鱼类养殖标准。另外,池塘水深需要在两米以上。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拉网操作的有效进行,对池塘底部的平整度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养殖区域必须保证水电路三通,池塘水量可以有效排放和灌水,确保池塘水源的有效更替,为成鱼养殖提供有效的养殖环境。为了保证成鱼养殖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在特定的位置设置增氧机、投饵机和涌浪机。为了保证池塘环境,还需要定时对池塘进行消毒操作,将池塘清理作业作为常规工作来开展。
2.放养密度和规格确认
据养殖品种(主养和搭配)设计亩产量、预期上市规格,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和规格。
(1)主养鲤鱼(福瑞鲤、黄河鲤、乌克兰鳞鲤)。鲤鱼鱼种规格100~150g/尾、1000~1200尾/亩,鲢鳙鱼种规格200~300g/尾、200~250尾/亩,鲢鳙鱼比例为3∶1。预计鲤鱼产量1000kg/亩左右,规格1000g/尾。
(2)主养草鱼。草鱼鱼种规格100~150g/尾、800~1000尾/亩,鲢鳙鱼种规格100~300g/尾、160~200尾/亩,鲢鳙鱼比例为3∶1。预计草鱼产量900kg/亩左右,规格1200g/尾。
3.鱼种选择与放养
首先,依据池塘环境特征,对鱼种进行合理选择。一般而言,需要在确保对主养鱼种不会造成威胁的基础上,在池塘中放养多个种类的鱼种,进而提高养殖效益。针对主养鱼种的放养规格需要进行统一约束,尽量保证鱼种规格相同,为后续的鱼种养殖和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同时,对放养的主要鱼种进行质量筛选,确保鳞片完整。为了保证鱼种的健康生长,还需要在放养之前,对鱼体进行全面消毒。一般是采用盐水浸泡的方式,对于外来鱼种来说。在进行放养之前的消毒作业和健康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生产环节。在确保其无寄生虫和鳞片完整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之后,再放养到池塘中。另外,为了保证鱼种放养的过程中不受到损害,要合理约束放养行为,避免在过程中对于其造成损害。
4.饲料的合理选择
就大宗淡水鱼的高产养殖技术而言,对饲料的选择是提高淡水鱼生长效率的关键内容。为此,在进行饲料选择时,需要考虑到鱼种对饲料以及生长过程中对相应营养物质的需求,合理配置飼料种类,进一步提升淡水鱼生长的效率。另外,饲料的合理选择,还可以有效提升淡水鱼的健康水平,使其自身免疫力得到有效提升,降低疾病对淡水鱼养殖的影响作用。饲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淡水鱼的生长效率,在确保饲料的有效供应基础上,淡水鱼的生长规格将趋于一致,这对养殖活动和管理工作将带来一定的便利。同时,对饲料的有效控制还可以进一步减少鱼类生长的代谢物,有效缓解池塘的增氧操作和换水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淡水鱼的养殖成本投入,进而提高养殖效益。
主养鲤鱼投喂鲤鱼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在32%左右。根据鲤鱼的食性特点,前期用粗蛋白质34%、中期用粗蛋白质30%~32%、后期用粗蛋白质28%的饲料。主养草鱼投喂草鱼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在28%左右。根据草鱼的食性特点,前期用粗蛋白质30%、粗脂肪4%的饲料,中期用粗蛋白质28%、粗脂肪3.5%的饲料,后期用粗蛋白质26%、粗脂肪3%的饲料。
5.投喂原则
在大宗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鱼种的健康生长,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投喂一定量的饲料,既要保证饲料的充足供应,还需要确保不产生资源浪费。为此,需要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和定量原则。同时,还需要依据天气、水质和鱼类生长情况制定有效的投喂计划。一旦投喂的饲料过量,必定会产生大量的饲料浪费,对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影响。同时,过多的饲料被投入到池塘中,没有被鱼类有效摄取,便会在池塘中产生大量的沉积物,对池塘的水环境带来一定影响,进而对鱼类的健康生长造成影响。而饲料投入量过少,则会造成部分鱼种缺乏有效的营养供应,致使鱼种生长规格参差不齐,影响养殖产量和效益。
鲤鱼是典型的无胃鱼类,宜多次投喂,其摄食量和代谢强度随着鱼规格的大小、水温和溶氧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根据天气、水温、溶氧、鱼的吃食情况和不同品种鱼的投喂率科学确定投饵量和投喂次数。一般每7天对日投饵量进行一次调整。夏季水温达到22℃以上时鱼的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时要大量投喂,但必须注意防止过量。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调节水质和防治鱼病,遇到阴雨天要减少投喂量。9月份水温渐低,但水质稳定,仍是鱼类生长的好季节,要保持较大的投喂量。总之投饵量应掌握“八成饱”的原则,每天投喂1次,时间安排在水温最高、溶氧最充足的14点左右;每天投喂2次,可安排在11点和16点;每天投喂3次,可安排在9点、13点和17点;每天投喂4次,可安排在7点半、11点半、15点和18点,每次投喂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鱼的摄食状况最好。
二、大宗淡水鱼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
适时注水,调节水质。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高,每10~15天换注新水一次,每次10~15cm,盛夏季节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注入新水调节水位。在炎热的夏天,深井水水温比鱼塘池水的水温要低,当鱼塘水温较高时,用深井水既可降低鱼塘水温,又可调节水质,减少鱼病发生;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不同生产季节,对不同品种的鱼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科学准确诊断鱼病,对症用药,精准治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大宗淡水鱼的高产技术水平与池塘环境、放养密度、鱼种选择、饲料配置以及投喂操作等均具有直接的联系。同时,日常管理工作也会对池塘大宗淡水鱼的产量和质量形成一定影响。为此,在进行实际养殖过程中,需要对上述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为鱼的生长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与饲料供应,保证养殖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