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减轻农村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018-05-14杨瑞林
杨瑞林
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障碍,直接影响到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成为农村中小学生厌学、弃学的主要原因,也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方面,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一、分清适度的课业负担和课业负担过重之间的区别
作为一名学生,总要承担一定的课业负担,这就意味着学生要主动克服困难,勤奋学习,把自己的学习兴趣上升到“以苦为乐”的境界。课业负担是必需的,但有个限度,过重或过轻都会使课业负担从正面走向反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甚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业负担的“适度”由质、量、时间三个要素决定,学习时间的长短作为主要的要素。多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从“质”上看,科目多,内容偏难;从“量”上看,作业量大、測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时间”上,则随意增加课时,延长学习时间。
二、认清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着历史和时代的特征,从目前看,主要原因是:
(1)升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优质教育尚属稀缺资源。
(2)素质教育的落实未尽如人意,高分率,优生率,升学率考核仍是影响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教师受此考核目标的影响,又将它落实到学生身上。
(3)认识误区
一是片面的质量观。即认为高课业负担=高质量,从而通过布置超过学生承受极限的课外作业以此来提高质量。这种作法使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堆里,成了做作业的“机器”,既阻塞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的发展,又损害了身心健康,束缚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片面的质量观。
二是落后的学习观。即过分强调“勤学苦练”。用学习时间的长短,作业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勤奋程度,而忽视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其实学习成绩不完全与学习时间成正比,主要取决于学习效率的高低。
(4)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低且参差不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任艰巨。
(5)受利益驱动的中小学教育消费市场的经济行为,对课业负担的加重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上很多辅导班及人员仅仅是帮助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完成课余作业或假期作业而已。
(6)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缺陷。
只有认清了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才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科学的动态的去确定自己教学活动中必要的、适度的课业负担。
三、高自身素质,坚持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负“工作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师而言,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是实施“减负”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力实施“减负”工作,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不断的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科学知识及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灵活驾驭课堂,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要实现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保证教学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并把优化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研究的方向。一是研究新教材,把握实质,合理地、恰当地运用教材。二是在丰富和发展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到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科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以减轻学生负担。三是加强作业的研究。探讨作业设计的最优化及其批改、指导、评价的最优方法。为此我们要把时间、精力集中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上,增强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针对学生的特性,有效地用好教材。走学习、思考、研究、实践的路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学生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手段。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变弃学、厌学、苦学为“善学”“乐学”。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当今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任何人也不可能在校内学到“完备”的知识,更何况学过的知识还要发展和丰富,这就需要掌握“捕鱼”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优生能够举一反三,让后进生能够举三反一。让农村学生形成终身受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