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成都开放的特征与重点着力领域
2018-05-14盛毅
盛毅
成都市近期召开的对外开放大会,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全面开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新征程。成都市本轮的开放将与过去有何不同,其重点着力领域有哪些变化?
成都市对外开放已经走过四个阶段
回顾成都市改革开放40年实践,可以根据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将成都市开放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其最大特征是实现外资的零突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成都市按照四川省委提出的“要进行外贸启蒙教育”的要求,开始把“大力发展外贸”作为重要开放举措。围绕发展对外贸易需要,成都化纤厂首先开展了玻璃纸来料加工业务,一些企业开始“借船出海”,在沿海经济特区开办窗口。1985年,在成都举办的首届四川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洽谈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位外宾前来洽谈业务,成为成都市对外开放的第一次盛会。当年设立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凤凰正大合营有限公司,以及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标志着成都市的对外开放,开始由单一的外贸向其他领域拓展。
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其最大特征是初步形成多层次和多渠道格局。以1986年《四川省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为契机,成都市利用外资快速起步。1988年,成都市积极争取国家和四川省的支持,不仅获得外贸自主经营权,成为计划单列城市,还通过加快开放区建设“筑巢引鸟”,通过向区(市、县)下放权力等,形成了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局面。1991年,四川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四川对外开放的意见》,确定了外贸、外资、外经、国际旅游并举,在发展内向型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度外向型经济的开放方针。此后两年,四川省又陆续出台《鼓励外商投资条例》《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通知》,在成都举办中国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研讨会暨94四川国际招商投资洽谈会等,把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在这些政策方针指导下,成都市抓住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倾斜,沿海地区产业开始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实施了开放强市战略,于1991年设立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被国家确定为内陆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提出建设国际大都会的战略设想。至此,成都市的对外开放,开始朝着多层次、多渠道开放的格局转变。
第三阶段为提升阶段,其最大特征是着力投资环境改善。以1995年四川省政府成立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把对外开放列为富民兴川的战略重点等为重要标志,1997年,伊藤洋华堂春熙店开门营业,拉开了外资零售巨头投资成都的序幕。1998年,四川进一步提出了“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扩大外贸出口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出台了《四川省鼓励省外投资者来川投资的优惠政策》《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对外地投资企业实行“三分”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四川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若干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2000年,首届西部论坛、沿海地区三资企业产品展销会暨四川投资洽谈会在蓉举办,1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代表5000余人参会,此后,成都市成为西博会的常设平台。围绕全面扩大开放,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活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开始从以局部政策性开放为主的阶段,转向以全方位体制性开放为主的阶段。2003年,成都市按照建设“开放四川”的要求,大力推进“三最”建设,即“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吸引了英特尔公司3.75亿美元的投资。2005年,根据四川省《关于加快推进对外开放的意见》,成都市进一步把目标从“西部”提高到“中西部”,从“综合实力”变为“综合竞争力”,标定了成都对外开放应当跨越的高度。2006年,以服务外包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投资促进论坛在成都举行,成都市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5个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之一。
第四阶段为全面开放阶段,其最大特征是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借助四川召开的世界500强企业座谈会、中国(成都)—欧盟中小企业项目孵化合作洽谈会等契机,特别是落实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作出“三向拓展、四层推进”重要部署,成都先后与马士基等5家企业及中国美国商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引进30余家欧盟企业落户,成都高新区被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基地。 2008年四川在成都召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掀起了全面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潮,成都市的开放合作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十二五”期间,围绕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成都着力营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和开放合作战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外贸出口总额分别是“十一五”的2倍、2.5倍、3.3倍。国际(地区)航線达85条。成都关区实现通关一体化。中韩、中法、中德等国际产业合作园落户,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68个。尤其是实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国家门户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后,成都市加快了对外大通道建设,编制了“一带一路”产业指导目录,开通了“蓉欧+”货运班列,获批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国内重点区域和城市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2016年后,成都市加快推进“多证合一”等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广泛应用。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企业住所申报承诺制+负面清单管理”,并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产业园区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完善投资项目“三个清单”管理制度。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合作格局。2017年的数据显示,目前落户成都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281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41亿元,位列中西部首位。国际班列累计开行2100列,位列国内第一。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到106条,与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城市达到88个,位列国内前几位。有17个国家获批在成都建立领事机构,成为国内第三。
本次开放大会的召开,宣告成都将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进入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新时代,其最大特征可以用“四个全面迈向”来概括:即城市建设全面迈向国际化轨道,产业水平全面迈向国际中高端,生产要素全面迈向全球分工体系,服务环境全面迈向国内外先进行列。
进入新时代后的重点开放举措
本次开放大会,已经明确了成都今后的主攻方向,就是按照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的标准,建设泛欧泛亚、向西向南开放全球城市网络节点;构建以成都为网络的国际航空大通道和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铁路大通道;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业企业配送枢纽、面向泛亚的国际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与全球接轨的国际供应链服务保障体系;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和新兴贸易快速发展;建设国际资源集成转化高地等,具体的重大措施有19个,目标是全面提升战略性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跨国公司在蓉投资规模和水平,全面提升国别园区承载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成都新经济品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这些部署,就是今后一段时间,成都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主攻方向。
以上重点领域涉及多个方面,并且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哪些领域的开放将先行一步,成为开放的重中之重,需要从新时代中央的开放任务部署中,从走在开放前列的国家中心城市行动中去判断。
从中央的开放战略部署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在2017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要继续利用好外资,加快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以及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竞争性领域对外资准入限制和股比限制;要尽快在全国推行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过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要加快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制定新的外资基础性法律;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要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方式;要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
从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看,开放重点集中在以下领域:
一是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坚持对标先进国家营商环境标准,着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政府服务等改革,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程序,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二是突出聚焦全球资源。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机遇,以城市国际化为抓手,强化国际门户及中转辐射能力,带动城市群建设,吸引各类先进资源集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交通、制造、服务、科技中心,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提升国际航运航空枢纽港地位与功能,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全面提升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和要素的能力。
三是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结合的创新体系,推进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工程和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挥科技与制造、金融、管理结合的优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重要产业领域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施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搭建新的开放平台。以自贸试验区、航空港实验区、国际陆港、国家级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别园区、境外合作园区等为依托,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合作建设国际研究中心和产业园区。
五是着力培育开放主体。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抓手,注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推动批发业向总部贸易平台发展,推动零售业向“新零售”发展。
成都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家开放战略部署和借鉴国家中心城市开放思路及举措,成都落实开放大会任务,重塑开放格局,可以考虑重点在以下领域着力。
第一是着力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国内外先进要素流动性增强,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成都可以借助基础设施基本现代化,借助近年来奠定的良好软环境,尤其是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功能,探索适合内陆地区的体制机制,并尽快将适应更高水平开放的制度和政策推广到全市范围,全面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制度建设,争取成为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
第二是着力集聚国际化企业总部。继续加大吸引总部企业投资的力度,大力实施本次开放大会确定的跨国公司“精准引进”“总部提升”“增资激励”三大计划,对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财务中心等功能性总部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提升“成都总部”品牌影响力和含金量,利用总部企业的组织、研发、销售、总装、国际市场网络等功能,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增强对区域的辐射力。
第三是着力加强中高端要素集聚。改变以具体产业为导向进行招商引资的做法,注重以优良环境吸引中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和团队吸引新兴产业进入,支持企业在全球招引人才、运作资源。尤其是从事基金管理、投资管理、研发的中高端人才,与新兴產业的联系广泛,吸引这类人才入驻,有利于带动新兴产业项目进入,有利于与成都正在大力发展的新经济结合。同时着力推进企业走出去,促进资源要素在全球配置,拓展与国际先进要素整合和交流的渠道。
第四是着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成都已经步入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开放相互促进的阶段,可以利用自身和周边的制造业基础,利用宜居和宜游的优越条件,利用天府空港的优势,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引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和新兴贸易快速发展,进一步丰富服务业门类,提升服务业结构,探索国际商务、教育、旅游、办公新模式,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学校、“一带一路”医疗中心,建设国际购物中心、国际休闲度假中心等。
第五是着力建设新兴开放平台。强化天府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科学城、国别园区、空港和铁路港国际化功能,增加中欧国际班列运行班次,巩固北向、扩大东向、开发南向。提升西博会、糖酒会、欧洽会等品牌展会国际影响力,设立更多的会展、博览、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形成多样化的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功能。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港。
第六是着力推进都市圈建设。推进与周边区域的一体化,形成“有容乃大”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拓展空间。通过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全川、西部乃至更大区域的能力,全面提升成都在全国开放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