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治“蜻蜓点水”式调研
2018-05-14
一些领导到基层调研,往往是视察一下窗口、慰问一下工作人员,召开一个座谈会听一听汇报,或者到一个村镇走一走,看一看表面情况,难得有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真正与基层干部一起体验生活的。这种“蜻蜓点水”式调研要不得!
调研“套路化”,“蜻蜓点水”现象仍存在
调研,这是领导干部经常进行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到基层了解情况,从中得到第一手资料,拿出解决问题的良策。但在当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使调研“套路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走马看花,应付了事;小车飞奔,一天能到五六处甚至七八个地方。经常可以从媒体和网络上看到某某领导深入基层视察检查工作、某某领导风尘仆仆到基层一线慰问干部职工、指导工作等等消息和报道,但大多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基本规律是视察一下窗口、慰问一下工作人员,召开一个座谈会听一听汇报,或者到一个村镇走一走,看一看表面的情况,难得有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真正与基层干部职工一起体验生活的。
二是盆里栽花,以偏概全。少数领导调研时只按照基层安排的单位去看去听。这种“被安排”的调研往往看“窗口”多、看“角落”少,看到的多是“政绩盆景”。西部某县的一个村,铁皮石斛种植得有声有色,每有产业发展等调研,便安排到该村。久而久之,该村接待调研已有一套熟练流程,俨然流水作业。
三是沿线种花,劳民伤财。不惜花费大量人财物力打造景观地带,甚至对被调研对象专门挑选并进行培训,让领导看得开心、听得舒心。比如,在某贫困地区,为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打造了几个示范点,领导一批批往那里领,然而周边农户都大门紧闭,被问到原因就拿外出打工或劳作未归来搪塞。
另外,有些基层调研常常需要开座谈会,一些地方常常会精心挑选群众参加。“精心挑选群众,虽然不一定是领导的意思,但好像約定俗成,基层怕捅娄子,为了保险起见,在这方面特别上心。”一位参与过接待省级领导的基层干部透露,入选的群众往往是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不乱说话”的老实人……久而久之,有部分人就成了座谈会专业户。
像这样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下基层调研活动,看到的只是一些表象、听到的也多是恭维之声、迎合之辞,难以看到基层的真实面貌、难以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难以听到基层的真实声音,也就难以有效地指导基层工作的实践,其调研的效果和作用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除了“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套路”,形式主义调研的一些其他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原本是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有效工作途径和方法。决策之前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广泛搜集和采纳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然而有的时候,决策者仅依据或参考少数“精英”的动议,就草率地作出某项决定,以致在执行中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另外,调查研究本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然而有的人把调查研究当作对上级领导某种意图的诠释和论证,“只唯上,不唯实”,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明知上级的主张并不缜密周全,观点也未必成熟,但还是竭力在调研中曲意迎合上级的要求,维护上级的正确形象。
还有就是一些调研材料内容空泛。材料内容是否言之有物、持之有据、论之有理,语言风格是否鲜活生动、朴实简练、表述准确,关乎整个调研工作的成败。有的调研材料读起来如在云里雾里,“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但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规律,结构刻板雷同,内容单薄空泛。
凡此种种,不一而举。毛泽东同志在“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之后,又补充和发展了另一句话,“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形式主义的调研就是这样一种步入歧途的“不正确调研”。它脱离群众,危害事业,误人误己,实在是“要不得”!
领导干部调研时要做到“沉、谦、全”
要根治调研成形式主义调研,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做到调研“带问题、有计划、重提升”,用党纪条规、规章制度时刻检验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事业观、权力观。
领导干部在具体的调研中,要杜绝“蜻蜓点水”式调研,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沉”,就是“沉”下去,沉到群众中,用心地听他们讲,让群众敞开了讲,讲出群众的心声,切忌走马观花。
二要“谦”,就是以谦虚的态度,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请基层群众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切不可高高在上,好为人师,对基层指手画脚,胡乱指挥。
三要“全”,即全面了解。要认真听取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意见,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实情,全面了解真实情况,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深入剖析矛盾症结,积极提供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
(《群众·大众学堂》2017年06期、《人民日报》2017.12.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