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
2018-05-14孔祥娜
孔祥娜
他从教32年,历任5所学校的校长,5次获“优秀校长”称号;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过多项省级课题;多次获省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他就是陕西省大荔县城关镇初级中学校长潘增潮。面对诸多荣誉,他淡淡一笑:“这没啥,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成长”三十年“而立”
潘增潮是土生土长的大荔人,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小他就立志要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1986年,于大荔师范学校毕业的他,主动要求去了大荔最偏远、最贫穷的埝桥乡初级中学任教。那一年,他20岁。在这所乡村中学里,他一呆就是19年!潘增潮从这里开始,真正践行了他“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的誓言。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偷偷蹲在教室外面的木棱窗下,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偷艺”,还是在这里,他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反思、变革、再实践。“当时,20岁的我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尽快提升教学水平,赶快把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搞上去。”潘增潮说。在这19年里,学校西角落旁边那间低矮宿舍的木桌上,洒满了他深夜书写教学反思的灯光。
“宝剑锋从磨砺出”。由于教学成绩优异,潘增潮从一个普通语文教师做到班主任,再到教研组长,又到主抓教学的教导主任,直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校长。19年间,他完成了自己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成长”。“当时,担任校长职务后,只感觉到自己肩膀的担子太重大了。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一点也不过分。只是后来干教育的热情和冲劲淡化了这种心态。”潘增潮说。在潘增潮的带领下,埝桥中学这所当时只有300多名学生的乡村中学在大荔县中考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也因此他被县教育局评为“教育质量提升优秀校长”。
2008年,潘增潮被调任大荔实验初中任校长。上任后,他平均每天在学校工作14个小时以上。学校各方面工作面貌均有所改善,当年即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校长”。一年后,他又调任段家初级中学任校长。段家初级中学长期以来由于生源、师资等多方面原因,教育教学成绩不是十分理想。潘增潮到任后,干脆吃住都在学校,和教师们一起没日没夜地研修、听课、教改。6年后,段家初级中学位居大荔县中考农村学校的第一名,他个人也获得了大荔县和渭南市的“优秀校长”荣誉称号。在这6年的探索中,针对大荔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他初步总结出了学校管理和质量提升的一些经验,教师们戏称这些经验为“潘氏定律”。在此,潘增潮完成了他事业生涯中的“第二次成长”。
然而,这一年让潘增潮没有想到的是,他又接到了教育局的調令。这次,他被调到东七初级中学任校长。东七初级中学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情况、教师情况和教学情况和之前的乡村中学都不同,但相同的是成绩都不是特别理想。“东七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原来在农村学校的很多经验都用不上,我要从新开始摸索。”在这里,他开始探索如何提升教学综合素质和特色教育。一年后,东七初级中学获得了“大荔县初中贡献奖”和“初中教学质量一等奖”。潘增潮个人再一次获“优秀校长”,同时也总结出他管理学校的“4333”制度。至此,潘增潮完成了他的“第三次成长”。
2016年,组织把大荔县城关镇初级中学交到了潘增潮的手上。此时的潘增潮对于城镇中学的管理经验、技能已经相对“成熟”。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获各项荣誉、奖项20多项,并成为“2017年中考渭南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优秀学校”。渭南市教育质量提升优秀校长的颁奖台上再一次出现了潘增潮的身影。
与“冷板凳”的“十年恋”
走在校长岗位的二十年里,潘增潮一直坚持带课。尤其是从2009年到2015年的6年间,他每周的课时量都是12课时。2016年后由于工作太忙才减少到每周6课时。对此,潘增潮说:“我是一名教师,教师首先就是要把教学搞好。只有坚持在一线,才能接地气,才能了解教学教研中出现的问题,也才能更好地研究解决办法。”不仅如此,自2009年伊始,在别人眼里潘增潮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重心却离开了校长办公室的“热皮椅”,一头钻进了教研组,坐上了教学科研的“冷板凳”。这个“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十年中,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教研讨论会代替了“交杯换盏”的“迎来送往”;无数回废寝忘食的思考取消了与老友的故约;无数次的灯下疾书淡忘了回家的时刻。
天道酬勤,从2009年,他陆续有研究成果见诸于学术刊物。利用校长、教师、研究者于一身的优势,他将4MAT教学模式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并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4MAT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应用》,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当年这篇文章的被引用量极高。
高效课堂问题一直是困扰县级初级教育的难题,针对这个难题,潘增潮相继主持的省级课题“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和“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均按时结题。在此研究基础上的“陕西省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还获得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对由高效课堂研究衍生出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问题,潘增潮独立完成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系列研究报告,获渭南市基础教育优秀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研究。
板凳坐得越“冷”,学术“热”得越快。2016年,他系统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题,并获得了市省级的表彰;2017年,他又把目光转向初中阶段核心素养发展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并完成了此项省级课题。与此相关的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也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多家教育类学术刊物上。
“春风化雨润泥香”。潘增潮带着他的经验成果义务在合阳、韩城等多地做语文研究专题学术报告,并作为渭南市教育局聘请的评课专家,奔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课堂上。以自己的“所得所失”启发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实现学术研究社会意义的最大化。
校长“失踪”的秘密
潘增潮这个校长和别的校长有点儿不一样。他经常“失踪”,但学校的老师都知道:校长“失踪”的时候,只要挨个找寻教研室或者教室,肯定能找到。他每天都要“开会”,但何时召开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潘校长随时会夹着个小本悄悄地就进了某个老师的课堂,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听不同学科教师的课。”城关镇初级中学一位老师说。
“一般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学校不停地‘晃荡。走到哪个教研室,发现了问题,就会随时召集老师们开会,就地讨论、解决问题。”潘增潮解决问题有三个标准: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师业务提高、有利于学生成长。只要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任何要求,他一律当场“拍板”并想尽办法实现。
2002年时,潘增潮校长又“失踪”了。白天,学校的老师们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知道的老师说:“只有晚上才能见到他,办公室的灯会一直亮到很晚。”原来,他参加了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3年的修业学习。在这里,他进一步学习了一直以来就深爱着的道家太极文化,并把其“刚柔并济、持中秉正”的精神糅进学校的管理之中。如果白天上课,就晚上办公、书写心得。
然而,潘增潮也有让学校老师“烦”的时候。谁家出了什么事情,谁家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并一直“守”到最后。一次,学校一位老师家里的老人出了意外,潘增潮一直守到了半夜,最后还是这位老师把他“赶”走的。
30多年来,无论走到哪个学校,潘增潮总是能快速地将学校的教职工“吸引”在他周围,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迅速创造教学质量上的“飞跃”。当记者问及其原因时,潘增潮还是淡淡一笑:“没有什么可说的,我觉得认真做事,对得起一个教育者的良知和肩上的责任,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