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责任守望对教育的忠诚
2018-05-14周立宪
周立宪
2017年,渭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考评在咸阳市排名第一,荣获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陕西省“双高双普”区荣誉称号。1所学校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1所学校荣获第四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0所学校荣获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所学校荣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据和荣誉背后,饱含了渭城区教育人多年来的艰辛与付出。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着渭城教育负重加压、砥砺奋进的决心和勇气,书写着渭城教育人敢为人先、永不服输的精神和风采。
行政推动启动教育发展强大引擎
强区必先强教,这是咸阳市渭城区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共识。近年来,渭城区以“建设教育强区、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六优先”原则,高度重视对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振兴渭城教育事业的实施意见(试行)》《渭城区振兴教育事业五年行动计划(试行)》《关于部分教育资源整合的意见》《关于加快统筹职业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渭城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决策性文件,繪制了教育发展蓝图,形成了立足区情、管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布局体系,引领全区教育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快速迈进。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保障。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让有贡献的教师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渭城区建立了教育质量奖励激励长效机制,每年对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2017年起,每年高考前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慰问高三一线教师,并划拨高考复课专项经费。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全区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
“两个创建”催生教育发展新动能
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陕西省“双高双普”达标区,既是对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量,也是对地方政府重视教育程度的全方位检阅。
“2017年全部通过两个创建”,这是渭城区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
2014年以来,渭城区围绕两个创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实施教育工程项目。全区累计投入16.83亿元(含新城投入10.64亿元),实施教育项目118个,新建中小学7所,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11所,建成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个、少年宫6个,硬化塑化操场32个,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52.1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2720个;新建各类功能部室745个,添置师生用计算机5866台、校园电视台11个,课程录播教室10个。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辛勤的汗水最终换来丰硕的回报。凭借着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经过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齐心努力,众志成城,2017年11月25日,渭城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顺利通过国家督导组验收;2018年1月18日,顺利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评估验收。
“两个创建”有力地推进了渭城教育硬实力的跨越发展,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必将奏响渭城教育大发展的最强音。
“学区结盟制”力促教育均衡发展
为有效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际间均衡发展,渭城区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立足点,按照“行政推进、多方合作、典型示范、专业引领、制度保障、网络支持”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学区结盟制”。在高中阶段组建高中教育联盟,共享全区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采取“优质学校+薄弱学校”共同结盟的形式,成立了九年制民生路、初中人民路、初中毕塬路、小学人民路、小学毕塬路等五个结盟学区。结盟学区的教学管理、校本研修、课程资源实行以强带弱,资源共享。
渭城区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实行“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的安排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渭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考核评估办法(试行)》《渭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奖励办法(试行)》《渭城区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等文件,大力推进“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工作,要求结盟学区定期召开“组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汇报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结盟学区连片研修、联考联评、“同课异构”巡回大讲堂、“名师论坛”优质课送教、“名师课例研讨”等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有力提升了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逐步缩小了区域内校际间的差距。目前,在课题研究方面形成了校校有课题的全新格局,2017年,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中,全区有1197名教师报名参赛,网上“晒课”1080节,录制课堂实录425节,评选推送区级“优课”365节,获市级“优课”225节、省级“优课”27节、部级“优课”6节,各级“优课”总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名师工作室”保障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辖区教师共同发展,2013年,渭城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目前,全区共有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名、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2名、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7名。
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建设“名师工作室”的前提。渭城区每学期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对名师工作室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每年投入20多万元支持名师开展教育科研,每年年终对“名师工作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对“名师工作室”导师做到组织上信任、工作上支持,在职称评定、先进评选等工作中予以优先。
制度建设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渭城区先后出台了《渭城区名师工作室工作制度》《渭城区名师工作室考评细则》《名师工作室的奖励办法》等10项管理制度,有力保证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在“名师工作室”建设方面,渭城区提出了“三个三”的工作思路,即:打造三个团队(管理团队、名师团队、学员团队);搭建三大平台(学习平台、展示平台、信息平台);落实三大结合(行政推动与考核奖励相结合、区内研讨与区外交流相结合、名师工作室与教学能手工作站相结合)。由7名管理专家组成管理团队强化对“名师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确保“名师工作室”建设决策科学、方向正确。以名师共同体(在全区范围内由同学科的导师组成的一个综合体)为核心,精心遴选聘任工作室导师47人,辐射区内外学员700余名。导师通过“1+n”的形式帮助学员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定期指导学员进行教学研究。导师既可以化整为零独立开展工作,又可以化零为整相互之间交流研讨,同时以“学员”为桥梁,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传递到全体教师,形成“导师——学员——其他教师”的良好辐射格局。
目前,一支熠熠生辉的“名师舰队”已扬帆起航,涌现出了陈阿丽、孟文娟、李社教、王青岗、王明果等一大批堪称师德楷模、育人典范的名优教师。“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推出省级学科带头人5名,培养出省级教学能手93名、市级教学能手165名,实现了渭城名优师资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可喜转变。
“一校一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渭城区按照“整体规划、注重内涵、一校一品、彰显特色”的思路,以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为抓手,对照文明校园“六好”标准,突出“一校一风格、一校一品牌”的创建理念,量体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咸阳中学的“厚德·问道·致知·九思”、渭城中学的“心、气”文化、道北中学的“文化育人·明德润心”、道南学校的“悦读点亮智慧人生”、文汇路小学的“手文化”、风轮小学的“梦桃精神”、道北小学的“情智教育”、塔尔坡学校的“红色文化”和“儒家经典文化”等一个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打造传统的墙体文化、楼体文化、长廊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基础上,渭城區还从人们最容易遗漏的角落入手,别具一格地打造厕所文化。进入校园厕所,一眼就能看见大幅的绿树成阴、青草茵茵、花鸟同在的阳光墙;仪容镜、洗手台与洗手液错落有致,文明提示语随处可见。厕所文化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将学校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客观要求,变成了现在学生自觉自律的个人行为习惯。
同时,渭城区注重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道北中学的毽球、道北小学的水鼓、风轮小学的太极拳、文林路小学的武术和八方小学的围棋等已成规模。
面对成绩和荣誉,渭城教育人没有陶醉迷失,而是以更加清醒的认识直面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渭城区教育局局长何建锋感言:“我区教育历经艰难困苦,走出了低谷,但随着新城划转和周边县区教育的迅猛发展,今后我们面临的压力会很大,竞争也更加激烈,但我们会直面各种挑战,拿出教育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积极作为,打造出更多更有吸引力的教育品牌,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
借一方厚土灵性,展当代渭城大气!作为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桥头堡,时代再一次把渭城教育推到了创新发展的十字路口,打造与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相匹配的现代一流教育,已成为渭城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渭城教育人将以崭新的姿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渭城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沃土上用忠诚谱写教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