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2018-05-14刘胜男

考试与评价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感初中语文教学

刘胜男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语感培养并未在教学中得到普及,本文就将以此问题为线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作出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语感

语感是指学生对文字和语言的敏感程度和迅速感悟的能力。语感包括对文字语言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领会,通过理解和领会其含义体会出语言文字的情趣、品味出语言文字的感受。语感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心理经验息息相关,可以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判断和想象能力。训练文字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的语感能力直接体现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是学生人生阅历不断积累和增长的重要阶段,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至关重要,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二、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写作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写作训练,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挖掘课文的意境,让学生主动揣摩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重点词语,辨析出词语本身的真正含义,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改写、仿写、抄写经典语句和写日记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仿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写作技巧;抄写便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改写能够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写日记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中积累更多的词语和知识。以上几种方式都有利于学生语感意识的形成。

三、通过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感

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个主要方式。每个人都有基本的语言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一个人的语言基础越好、语感能力越强,其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就会越娴熟。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加强语言实践来实现,学生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语言的感知和认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提高的语感能力。

四、采取多样形式,倡导自由品读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五、增强学生语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在教学中必须强化诵读吟咏,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接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通过吟咏诵读能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意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诵读吟咏的教学方式较多,包括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总之,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阅读理解感悟中内化生成的.教师应该从文本学习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勵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感悟语言内涵,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理解和鉴赏技能。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力,而且为学生获取语感提供了途径来源。

参考文献

[1]唐秀勋.初中语文语感的培养浅析[J].现代教学科学,2012(03).

[2]韦国献.关于初中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初探[J].课外语文,2013(03).

猜你喜欢

语感初中语文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