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8-05-14郑竹
郑竹
高等数学几乎是所有高校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其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意识和基本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高等数学就是一个工具,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学习其它科目。
相比于初中跟高中,进入大学以后,数学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在中学时,学生学习的是初等数学,而在大学则转变成了高等数学,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加上高等数学课本里内容比较多,大学里课程比较少,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速度变得非常快,每一节课都会讲许多内容,一节课讲几十页的内容、甚至一章的内容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学生只靠课堂上的听讲是不能把这一科目学的优秀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普通人,不是天才,一节课老师会讲许多个定义和公式,学生必须要在课下仔细思考和揣摩。只靠课堂上的学习挂科率是非常高的。大学不像小学跟中学,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学能力,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是探寻知识的主体。接下来我将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首先让学生体会到高数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进入大學以后,学生被分到了不同的专业,许多学生面对高数会出现这样的心理:我是一个学药学的、学药品生产技术的…我所学的专业与数学知识联系不太大,以后就业的时候也不会用到数学,为什么要去学习它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重视高数的学习,在课堂上玩手机、走神,有时候甚至逃课,荒废了时间,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学习高数,又怎么去谈自主学习呢?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学习高数的重要性。从应试的方面来说,如果学生有更长远的追求既想要考研,就必须要把高数学的优秀,因为高数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这对学生来说有一点强制性;最重要的还是从学生以后个人的发展来说,学习高数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会做几道数学题,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其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使其以后的工作顺风顺水。当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时,自然而然的会重视高数,在课下花时间钻研,慢慢地会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 明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使学生在课下有学习方向
有时候老师讲课速度非常快,一节课下来讲了很多的知识点,有些学生听着听着就跟不让老师的节奏了,慢慢变得疲惫,开始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再去听的话,中间已经错过了许多内容,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了,接着就开始睡觉、玩手机…荒废了一节课。当他们课下想去自学的时候,会发现无从下手,因为知识点太多了,弄懂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学生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会高。这就需要老师在每节课的开始和结尾都要向学生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哪些知识点是考试一定考,学生一定要掌握的,以及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需要了解不需要太深的掌握,还有哪些知识点只需要学生有个印象就行。这样的话,学生心里就有了个标准,在课下自主学习的时候不会变的手足无措,而是条理分明,在重点知识上多花时间去钻研,在自主学习上会进行的比较顺畅,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 把难点讲给学生,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学生能通过高考考进大学,说明其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和掌握。高数内容多,老师不必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授给学生,可以把教简单知识点的时间用在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上。把简单的知识点留给学生课下去攻关。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学生通过以前数学知识的积累,再加上看课本和练习几道习题就能够自主解决,而且学生会对该知识有更扎实的掌握,因为听到的总是别人的东西,自己琢磨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学生自己去分析该知识点,通过练习习题去巩固该知识点,最后掌握该知识点,这样学生会感到有成就感,慢慢的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把该学科的大部分知识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掌握的话,这样会增加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信,更好地去学习其它知识。
4 老师少讲,让学生在课下多练
高数这门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它学科可能课堂上听听就没问题了,而高数只听老师讲是不够的,学生一定要在课下多加练习,这样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对每个问题都分析的比较到位,这样会使学生过多的依赖老师,造成没有老师就学不到知识,学生不想去自主学习,因为老师已经把知识都讲出来了。短期的看,这样的教学方式挺好的,学生能在期末考试得到高分,但是学生如果缺乏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其以后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在大学里,老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琢磨。
总之,高数老师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并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高数,在大学里更好地吸取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难题。
(作者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