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多角度教学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018-05-14郑建霖

考试与评价 2018年6期
关键词:想象思维能力

郑建霖

基于“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本文简要探讨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几个方面的策略。想象力应在教学中实践中进行多角度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想象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对想象思维的兴趣

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于想象思维的主体——学生,应该培养其对想象思维的兴趣,从而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要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强调让学生适应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让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现代教育理念应该是突出“以人為本”,树立“学力观”,从“学会”到“会学”。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培养他们独立的想象思维的能力,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营造师生互动合作。宽容友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想象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挖掘学习主体内部动力因素,调动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条件。激励学生对同一事物展开多角度的想象,教师应尊重与众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中,扩大信息储存量,提高探索和怀疑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使其想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教学中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1.在教学中选择新颖,富于想象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散文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所选古今诗词名篇大多情景相生,意境深远,表达又往往十分含蓄;所选中外小说,戏剧名著以及神话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都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鉴此在我们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一定的新颖、富有想像力的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欣赏、分析,把创造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易于围绕一个中心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如李商隐的《无题》一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像那夜里相思难眠,晨起对着镜子无心梳妆打扮的愁苦女子形象,那月夜之下,衣衫单薄的诗人正在吟着让人断肠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启发想像,学生的想像力就会得到发展。

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2.设置开放性提问法

开放性的提问是答案不确定的提问,一般来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其中包含着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记忆、想象创造和情感体验的成分。

如在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自己如果可以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针对文章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在这三天的活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抓住这些事情来呢?如果你是作者应该是怎样来想象这三天的生活呢?象这种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与活动内容展开全方位的相互作用,从而调动了学生积极互动的创造性的思维。

3.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想像

抒情散文,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时,可借助语言文字,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内心灵感,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之中。

三、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求异思维活动过程。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要依靠他们的创造的思维——想象思维。

1.创设故事情节的读写

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情节或意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应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内容中所提供的信息。如对材料内容,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等等要有一个充分了解、把握。根据材料中信息重新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合理的想象思维能力,才能使后面续写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能够与前面的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得前后部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结合话题作文的要求,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话题提供给学生的是既有一定限制又有范围的写作空间。如果说话题是“面”,那么“文题”就是其中的一个“点”。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这个“面”的范围之内的各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求在某个方面写出新意来。

从作文的角度说,具有这种想象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作文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都需要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电路,动用生活的积累,迁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使得作品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想像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造反映。一个一出生就失明的人,他就无法想像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种景象;一个一出生就耳聋的人,他就无法想像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自然也就无法体味“余音绕梁”是何种感受。可是当我们读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曲词时,我们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充满苍凉气氛的“秋暮羁旅图”。借助曲词中表象的重新组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充满苍凉气氛的情境。可见,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就应当让他们观察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去体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要从多个角度,多方面进行启发学生的创设性思维,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从而有益于语文阅读与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想象思维能力
快乐的想象
一生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