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原则与应用策略

2018-05-14杨春生

考试与评价 2018年6期
关键词:设计原则微课程应用策略

杨春生

【摘 要】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设计的微课涵盖了整个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在互联网平台上为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提供支持,就能突破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文基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原则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 微课程 设计原则 应用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种。鉴于目前关于“微课”、“微课程”的提法较多,本文对微课的界定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模块。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主要包含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反馈练习题及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它将资源和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实现了泛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

设计中学物理微课,首先要突出“微”字,即教学时长短、知识点单一。还要依据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与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征,将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过程设计成生动形象的微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物理微课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一、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原则

1.符合微学习的要求

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微型内容与微型媒体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实现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的泛在学习,因此在设计中学物理微课时,必须与微学习的碎片化要求相符,将重点、难点、疑点等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呈现出来。微课的时长多少合适呢?有关专家根据我国中小学首届微课大赛参赛作品时长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7分钟为最佳时长。另外,基于美国的edX慕课平台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基于上述的统计结果,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应控制在3-7分钟,内容设计尽可能细化、精小,切忌貪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学习时间长,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例如在《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过程中,本节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应用,熟悉凸透镜中仪器成像的不同,并在脑中初步形成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等三者之间的成像知识框架,因此在微视频设计中融入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虚实像区别以及制作简易模型照相机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与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内容。

2.体现物理教学的特点

物理学科是实验学科,其学科特点就是观察和实验,因此在中学物理微课设计中,必须结合物理实验要求,有效融入器材选取、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分析和实验规律总结、应用[1]。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可紧紧围绕实验器材的选取,向学生详细讲解在本次实验中为何需要利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镜进行实验操作,以及选择2根蜡烛的原因,然后结合实验要求制作微课《平面镜成像特点》:移动蜡烛,改变物体距离,并移动未点燃蜡烛,和所成像重叠,获得平面镜所成像是等大,即物体到平面镜距离和平面镜的距离相同;紧接着设计微课《虚像》:在手指下方放置未点燃的蜡烛,将光屏放置于像的位置,对平面镜所成的像进行探究,然后借助光路图的分析,加深对虚像的认识。

3.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

初中物理微课的学习对象是11岁-15岁的学生,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在设计微课时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趣味性,授课语言风趣亲和,并且语言速度适中,音调富于变化,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微课设计的图片、动画要有形象有趣,视频画面清晰连贯。此外,中学物理微课设计除了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外,还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经验系统,坚持以生为本,设计面对面的教学情境,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最好能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出不同学习难度的微课,供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选择,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除此之外,设计物理微课之前还要明了“六个W”,一是What,即微课要设计呈现的什么知识点?二是Why,即为什么要设计呈现这一知识点?(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三是How,即怎样设计呈现这个知识点?(怎样设计这个微课最有效)。四是Who,即这个微课是给谁用的?(是供学生预习的还是教师用来教学的?)五是Where,即这个微课是在哪里用的?(课上还是课下?)六是When,即这个微课是何时用的?(课前用?课中用?课后用?)。只有搞清楚这六个W,才能做到设计微课时指向明确,目标明确。

二、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设计实践及应用

1.课前预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互联网+”技术进入课堂,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微课的应用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提出让学生预习。但是以往的课前预习学生仅仅去看静态的教材,缺少教师的指导,使得预习的效果不好,教师在上课时还得零起点上课,不能实现“翻转课堂”。将物理微课提前传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观看,相当于把教师请回了家,教师在微课中讲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建构知识结构。针对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与质疑,可以留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沟通[2]。例如在《光的色散》的教学中,教师可将事先制作的微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供学生提前观看学习,简单了解本节所学的基本知识:光源与人造光源的定义,光的色散与光的三原色等含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教师在第二天上课时与学生互动交流:“你们对本节预习的知识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通过预习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我想知道照相的滤色镜是哪一种,有什么作用?”,“太阳光由什么组成?”,“我想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组成?”。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释疑解惑,进而建构物理知识体系,实现了“翻转课堂”。

2.课中学习

中学物理的许多现象与内容具有抽象性,学生没有直接体验,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照本宣科,难以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即使教师辅助以物理演示实验来展示物理现象,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因座位关系,在旁边与后排的学生不能仔细观察到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技巧,在后续的分组实验中容易出现失误,导致实验操作失败。而且有的物理现象的发生过快学生难以观察清楚。而应用微课,能够将物理现象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可以重复演示实验操作方法,准确观察物理现象,化解教学的难重点,准确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顺利完成实验操作。例如在《托盘天平的使用》的教学中,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调节与使用天平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与构造,然后通过分步演示的方式向学生播放微课,方便学生掌握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易错的问题设计微课,让学生先观察后交流,达到反馈矫正的目的。又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微课视频:瓶子吸鸡蛋、纸托起水杯和马德堡半球实验,借助效果直观、生动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参与实验时,能够降低实验操作的失误率,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

3.课后延伸

课后复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总结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巩固。以往的复习都是写作业的方式,这种复习方式过于单一,效果不佳,而微课的使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回顾所学知识点,对于不懂的知识点能够反复观看,调整播放速度,加深理解记忆。如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两对力,可举案例:

无风时,小蚂蚁骄傲地站在地面上托着果实。哪个力与蚂蚁对果实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哪个力与蚂蚁对果实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这是初中物理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分别将两对力展示出来,进行多次强化对比。这样既能提升学习新知识的效率,同时为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的科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设计微课需要符合微学习的要求、体现物理教学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明了設计微课的六个W,在课前预习、课堂讲解与课后延伸等环节中合理应用微课,就能突破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泛在学习,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牟智涛.浅议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文摘版,2016(2):102-102.

[2]周捷.探索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中下,2017(10):136-136.

[3]陈晓龙.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原则[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7,35(6):63-64.

[4]舒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微课教学法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7(5):56-56.

猜你喜欢

设计原则微课程应用策略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