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研读教材,提升计算教学效果
2018-05-14肖鹏程
肖鹏程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永恒主题,在教材编排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新的教学理念中将“运算能力”作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更是体现了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小学计算教学是一项完整教学体系,有着它特有的教学规律与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突出体现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明算理”、“懂算法”自然成为了计算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素材意图 算法 融合
客观地说,计算课中“明算理”与“懂算法”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相辅相成,“算理”有助“算法”地掌握,“算法”也可有效地加深“算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在新知探究环节虽然能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算理”,但大部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并不深刻,而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则更多地关注算法技能的训练,“算理”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算理”的理解也成为“过去的往事”,忽视了给学生反思“算理”的机会。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结合,让它们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实现“操作明理、算中说理”呢?笔者就从以《买文具》一课为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精心研读教材,理解素材意图。
《买文具》是现行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是“小数乘整数”。素材通过“买文具”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转化”的方式找到“0.2×4”的结果,然后通过操作,借助“面积模型”初步感知“算理”,最后以数形结合的形式,多种方法解决“问3个卷笔刀”需要多少钱的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从“0.4×3”的意义出发,理解“3个0.4”就是“12个0.1”,也就是1.2。这样安排既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入理解,也能让学生逐步脱离操作,抽象地理解“算理”,概括出计算方法。
通过研读,我们更深地理解了教材意思,在组织教学时,重视落实三个“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理解、提升的过程,在不同的环节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教学效果当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二、挖掘活用练习,强化两者融合
在教材的“练一练”中,教材首先呈现了一组心算题(见图中第3题),如何处理这组练习题,不同的处理收到的效果当然不一样。为了将“算理”与“算法”有机融合,可以这样组织。
首先,独立口算,及时巩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这组口算题,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基础上强化“算法”,有效地掌握“算法”。一般教学都能做这一步,但仅只完成这步,未免浪费了素材,素材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也没将“算理”的理解落实有练习中。
然后,相互交流,理解“算理”。在学生口算、校对答案后,还应组织学生说理,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这样,学生在算的基础中,再次回顾“算法”,重温“算理”,确定“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再次,分析总结,提升“算法”。在学生完成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针对这组题的算式与结果,寻找规律,学生交流所得。通过讨论,一般可以发现下面几点:
(1)都是一位小数乘整数,结果都是一位小位。
(2)计算时可以不看小数点,当成整数相乘,再点上小数点。
有此环节的交流,相信学生不仅灵活的掌握了算法,而且对“算法”更有了自己的理解。
最后,发散训练,扩展思维。熟悉教材的教师都知道,在北師大教材编排中,“小数乘整数”内容仅此一节。为让学生对“小数乘整数”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把握,不妨在上面三个环节后设置扩展训练。让学生尝试计算“0.132×3”,在计算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怎样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通过本环节的练习,不仅是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地是为学生的“算法”插上了翅膀,为学生有思维开阔了一片新天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在组织教学的探究活动与练习时,将“算理”与“算法”有效地融合,在重视学生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准确计算结果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精准掌握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使得他们能扎实掌握计算步骤与计算方法,最终为学生计算能力的真正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