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印象
2018-05-14魏人彪
魏人彪
如果再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去莆田最好,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当然是7月初。
这个时候,离莆田荔枝完全成熟大约还得10来天,“望荔生馋”,让人感觉来得不是时候,但更让人充满期待和幻想。车子从莆田城区的街道上缓缓驶过,可以看见街两边高高的树上挂满了一粒粒棕红的果子,像一盏盏小灯笼。那便是荔枝!正是午后,没有风,在夏日明净的阳光中,一切都静止了,因此那一行行树的青枝绿叶中,点点棕红缀饰,如一幅水彩写生,非常美丽。
大巴是空调车,所有的气息都被拒之窗外,但我还是感觉到一些腻腻的甜香在空气中渐渐散开。
到了莆田,最应该去看一看的,是那株在城区宋氏宗祠庭院里的“宋家香”,遗憾的是行程中没有这一安排。这株荔枝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仍枝繁叶茂,年年结果,且保持着核小肉厚、蒂实皆香的品质和风味。若是面对这样一棵挂满粒粒棕红果子的古树,我想,它那历经千秋的沧桑感、张扬天地的古韵和雅意于我都已经不重要了,我的内心一定极其恬淡安宁,正如年幼时在祖辈们膝下对他们的仰望!
莆田荔枝历史悠久,有荔州之称。20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先生考察莆田时,留下了“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诗句,可见荔乡盛况。旧时兴化署曾挂有一联:“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这是莆田荔枝闻名遐迩的写照。莆田荔枝品种多、产量高、品质优,其中“陈紫”“宋家香”“状元红”都是本地令人称道的优良品种,“陈紫”更是荔中绝品,成熟时散发出幽香阵阵,沁人心脾,果肉淡润如玉,鲜甜爽口。
荔枝味美,又具滋补功效,素有“果中之王”的美誉,所以在唐代或更早就被列为贡品。在荔林走过,可以想象,那个时候,荔枝采摘恐怕不是简单的一项农事活动,一定极具仪式感,十分的庄重。府署的官员在临时搭建的亭子里品茶,锦衣衙役们四处巡察,裹着头巾的男工爬上木梯,钻进树的绿荫之中,细心地将一粒粒荔枝剪下来,放入扎在腰际的小竹箩里。一箩满了,男工溜下来,交给衣袂飘扬的女工们进行分拣、装箱。快骑就等候在林子边的驿道旁,接了荔枝,便绝尘而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们日夜兼程,又得沿途一程一程接力,数千公里,不日即达。当莆田荔枝送入宫中,摆在皇亲贵族面前时,荔枝上隔天的莹莹晨露似乎还闪耀着润湿的光泽,食之,与“离枝”时清沁鲜爽的口感想必也相差无几!
我们禁不住眼前荔枝風情万种的招摇诱惑,本想体验采摘。可惜还没到采摘期,只好退而求其次,一窝蜂地涌向当地的水果批发市场。
已是夜晚9点多了,市场里却一片灯火明亮。不时有卡车驶进来,停在一个个摊位前,便有等候着的工人跳上车去,将一筐一筐荔枝搬下来,也有火龙果、桂圆等果品。这时,同样等候着的小商小贩们一拥而上,这个拖了两筐,那个拉了三筐,转眼之间,一筐筐荔枝都已经是“名花有主”了,接着,过秤、算账、付款,小商小贩们满载的三轮车便陆陆续续消失在馨香馥郁的夜色中。
之前,导游曾告诉我们如何辨别是否本地荔枝,正宗的莆田荔枝,外形略呈椭圆,只有一粒杂交米饭那样大小的核。但在当时,哪容得我们去细细辨别,去计较是不是本地的、正宗的,只顾先抢了再说。到手了,才将筐盖撬开一条缝,挖出两三粒,急切地剥开,送入口中,果囊那异常的细软和丰腴让舌苔兴奋不已,咬开,一股清香和稠浓的甜汁霎时鼓满口腔,荡漾着,瞬间便抵达了心窝和灵魂的最深处。“好吃!”大家情不自禁地赞叹。哦,难怪当年,苏东坡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深情感叹!
第二天早晨,我们作别莆田。车子再一次从莆田城区的街道上缓缓驶过,我看见街两边高高的树上那一粒粒棕红的果子,在微风中迎风起舞。这个样子,就像被东升的旭日点燃的一簇簇小火苗,燃烧着,充满动感地跳荡着,迎接新一天的来临……
我知道,这样美丽的景致,只有在荔枝将熟未熟的时候才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