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书院在鞍山
2018-05-14叶晨曦
叶晨曦
湖水静谧,粉墙黛瓦的古老建筑掩映在浓密的树荫里,即使隔了数百年的时光,来到这里,依然可以感受到书卷气。这里,就是遂昌县长濂村的鞍山书院。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如岳麓书院一般,鞍山书院因位于长濂村南部的马鞍山缓坡处而得名。书院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与岳麓书院相比,鞍山书院的年代没有那么久远,也并未声名远播。但是它的宁静,秉承了天下书院的品性。除了风吹树叶沙沙,林间鸟鸣啾啾,再无红尘的嘈杂之音,让人心境恬淡而平和。书院吸引读书人的地方,除了“学而优则仕”的目标和清风朗朗的理想,恐怕还有它的清幽寂静。400多年了,鞍山书院安卧在群山环绕的旷野里,任凭风吹雨打,如同一方沉默的盆景,风貌依旧。
车沿着山路向上开,隐约可以看见半山腰蓄水池中清晰的马鞍山倒影。车子驶进种植着乔木的停车场,映入眼中的是入口那一排高一丈有余的棕榈树,扇形的叶子在山风徐来中摇曳不息,像站在桌案前的书童,默默地注视着进进出出的游子。这些树,应该有些年岁了。历经百年的风雨飘摇仍然能蓬勃生长,令人对它们的顽强充满敬意。
车至山前,两条方向迥异的道路在面前延伸:右面是用水泥和沥青铺就的一条大道,通往充满烟火气息的“状元楼”饭馆和一座座颇有古风意味的民宿;左面是一条由石子铺设而成的小径,弯弯曲曲,小花小草和低矮灌木肆意点缀,挡不住的自然之气扑面而来。凹凸不平、狭窄弯曲的小道显出别有一番诱人风姿,吸引着游人前进。
沿蜿蜒小径往里走到深处,掩映在一片古朴绿意中的白墙黛瓦,在视线里便渐渐清晰起来。再近点,便能看见“鞍山书院”额匾。顺着有些微青苔的石砌台阶,从书院正门沿级而下,这个木结构建筑的风貌便乍然尽现,给人一种落落大方的质朴之感。作为代表封建社会特有教育形式的书院,它铭刻了多少求学之子的求知之心,那些回荡在历史窗扉的悠扬书声凝落在每一个石阶、每一片青瓦上,随着山林风拂雾润,化为氤氲的书院气质,在岁月沉积下散发出迷人的芳华。
岁月流转间,这古朴典雅的院落一直沉寂,直到21世纪初,遂昌人民在整理历史名人文化时发现了已变成农宅的鞍山书院。好在居住的农家对古老的书院别有一番爱怜之情,整个书院才得以保存完好。眼前的鞍山书院,在几代泥瓦老匠的细心修缮之下,古朴而幽静雅致的样貌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书院为中国宅院典型的三进三间搭厢穿斗结构院落式建筑,屋顶呈曲面,四个檐角向上挑起,轩下梁为月梁状,柱子采用中国古建筑中的卷杀形式,柱基为元代始有的鼓形素面。正门前方,用高大的块石台基烘托,一共有四级条石台阶,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尺度和视觉习惯。
首进为两边搭厢格局,抬头就能看见梁上悬着“名教乐地”四个大字的牌匾,两边板壁上挂着水墨画,下方的木椅排列整齐。首进与二进之间有天井,建造者用一块块大小形状相当的石块铺出一个花坛,四周摆放着一盆盆月季花,中央栽种着一棵干秃的梅树,在它灰暗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嫩芽呼之欲出。花坛四周用石块装饰,简单而不失雅致,使人不禁感叹古人造景手法之精妙。左右两侧的厢房中,都有前人置办的桌椅,至今保存完好。
二进为大堂,是三间两搭厢房格局,梁上悬挂着“鹏程鱼跃”长匾。这里是教师授课、学子读书的场所。两侧的板壁上,张贴有院规10条。历经风雨沧桑,字迹已模糊不清,仔细辨认,还有些断句可读:“不许越次争先”“暑月不许袒襟”……这些训诫正体现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一片静谧之中,仿佛能听见那些学童踢踢踏踏地在堂内走动,一不小心,和人撞个满怀。
穿过小门与走廊,来到三进明间。明间上建有阁楼,是用来供奉孔子牌位的,到了这里,读书人该整冠束带,顶礼膜拜“至圣先师”了。两侧的厢房是老师的住所。右前侧是一个水流不动的小池塘,直径不超过几尺。用池水浇灌的周围不知名的花草树木,也算得上“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定睛看去,塘中还有几尾小黑鱼,古时学童在这里嬉水赏鱼,真是好不快活。从边门出去,是一个狭长的小花园,园内花草遍植,中间点缀着几盆山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地上古老的小方形青砖上,绿绿的青苔似乎也在回忆着经历的悠悠岁月。
书院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但又紧密连在一起。书院三面环山,山上竹翠树浓。山谷开口向西,书院顺着山谷开口的方向而坐南朝北,这似乎有违常理。可这里却走出了状元。万历廿九年(1601),青年杨守勤远游至此,眼见鞍山景色旖旎,听闻书院书声朗朗,便决心在此一边讲学一边备考。静心苦读两年后,杨守勤高中状元。这一段佳话更是让长濂村有了“状元之乡”的美誉。
书院虽坐南朝北,但后面的山并不高陡,阳光能轻易透过清晨薄雾,穿过树叶间隙,一缕缕洒满书院。能工巧匠在书院正门口修了一条小径,小径两旁遍植草木,看上去宛然一方小花园。状元杨守勤的塑像被低矮的灌木丛包围着,一手执书卷,一手背身后,与书院相对而立,读书讲学之状栩栩如生。塑像旁怪石林立,因园内乔木皆是中等高度,显得小花园开朗空阔。站在书院大门前望向远处,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溪水如镜似练,锦绣江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书院左侧依山生长着一棵香樟树,其枝叶茂盛,浓荫如伞,为书院遮挡着风雨;右侧为一棵皂荚树,相传杨守勤所住的右侧厢房夏无蚊蝇,想来正是因为这棵皂荚树。50米开外并排耸立着两棵笔直的大枫香树,树干十分粗壮,想来该是与书院同龄。两棵枫香树的枝叶相互交缠在一起,人们将其戏称为“鸳鸯树”。枫香树后高低错落地种了一丛丛一人高左右的乔木,却越发衬托枫香的挺拔身姿,好似突然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与书院相隔大约十几米的地方,有一座名为“月洞家风”的庭院,月洞是人名。其人原名王茲,字介翁,月洞是其号。月洞先生是遂昌湖山人,曾授金溪(今属江西抚州市)县尉。宋祥兴年间因不满官场腐败遂弃官归隐,结社赋诗帮扶贫民以遣日,时任遂昌县令的汤显祖曾为其题词“林下一人”。月洞家风为三进三开间,面积不大但精致。砖砌正门上有“月洞家风”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尽显主人风骨。首进置有一处清池,池中有锦鲤游动,主人希望以此来警醒自己时时照镜洗心。首进和二进梁上的雕刻,精美典雅,烘托出浓浓的书香之气。三进的两厢摆放琴棋书画,侧面有寓意“花好月圆”的月门。月洞家风原本坐落在遂昌县城内,后来迁移到此与鞍山书院为伴,如此看来也算是“文人汇聚”了。
书院与家风相伴无声,深藏林间,却真正是块福地。杨守勤在此读书执教,后高中状元,可见读书做学问往往还是幽居山中,平心静气,有待一日,更能灵光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