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颡鱼的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

2018-05-14陆超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8年8期

陆超

摘 要 黄颡鱼俗称黄颡古、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黄颡鱼食性杂、饲料系数低、抗病力较强,无论是池塘主养,还是套养,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将介绍黄颡鱼的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技术。

关键词 黄颡鱼;苗种培育;成鱼养殖

黄颡鱼,属于鲿科,体长20厘米,在鼻、上颌、颐上长有4对须。黄颡鱼肉质细嫩,全身只有一根主刺,营养价值丰富。据研究,100克黄颡鱼鱼肉中,含有519克蛋白质、3.7毫克尼克酸、7.1毫克碳水化合物、59毫克钙、166毫克磷、202毫克钾,及钠、镁等微量元素,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1]。

黄颡鱼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适应性强。据计算,7.2亩黄颡鱼池塘可产出12000公斤黄颡鱼,亩利润可达3万元—4万元。

1 黄颡鱼苗种培育

1.1 准备鱼苗池

可选择300平方米,深1.5米的水泥池作鱼苗池。水泥池必须有完善的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并可进行微孔增氧。水泥池必须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不漏水。此外,养殖户须确认水质无污染。

在投放鱼苗前,必须先行排干池水,彻底曝晒,再撒上30公斤生石灰进行消毒,不留死角。消毒一周后,向水泥池放入1.2米深的水,放水时必须在进水口处设置45×60双层过滤网袋,以防杂鱼游入水泥池吞食鱼苗。

投放鱼苗前7天,应向池水内投放经发酵消毒的20公斤鸡粪(或50公斤豆浆),以大量繁殖轮虫及底栖泥蚤、长肢秀体蚤、透明薄皮蚤、栉水母等浮游生物,为黄颡鱼鱼苗准备充足的食物。

1.2 投放鱼苗

目前市场上的黄颡鱼品种很多,有“全雄1号”、“全雄2号”、“黄优1号”(杂交黄颡鱼)等。其中全雄黄颡鱼前期生长快,后期生长慢;杂交黄颡鱼生长快、抗病性强,但价格较贵。养殖户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鱼苗品种。

根据养殖经验,每亩可投放10万—15万尾0.8—1厘米长的鱼苗,但投放密度过大会压缩黄颡鱼的活动空间,并大量消耗池水中的氧气。因此,适宜的投放密度可控制在每亩4万—5万尾。若投放卵黄苗,则可向水泥池中投放20万尾鱼苗。

投放时要注意池水水温,温差不宜超过5摄氏度。投放时间可选择4月下旬—7月上旬的晴天上午。

1.3 投喂饵料

黄颡鱼需要高蛋白质的饵料,在投放鱼苗2天后,可将鳗鱼粉料与鱼肉搅拌成浆向池水内投撒。投放量可控制在2公斤鱼肉、0.5公斤鳗鱼粉料左右。宜可投放5公斤豆浆。每天投放2次,分别在上午7时—8时、下午17时—18时进行。

投放鱼苗7天后,可开始投放黄颡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0号料。要注意缩小投撒范围,引诱鱼苗集中摄食。可逐步增大投放量。

1.4 日常管理

养殖户每天必须坚持检查池水水温、水色、水质、溶氧、PH值和鱼苗活动情况。溶氧变化应控制在每升5毫克—7毫克以内,PH值应控制在6.5—9.0之间,池水透明度应达到20—35厘米[2]。每天必须排出池水中的残饵与粪便。每周加入一次新水,每次加水控制在10—15厘米。定期向池水内撒芽孢杆菌、生物制剂EM菌调节水体,降低鱼苗死亡率与发病率。

15天后,鱼苗可长至3厘米。若投放的是卵黄尾,则需65天,鱼苗可长至5.8厘米。

2 成鱼养殖

2.1 池塘主养

2.1.1 池塘条件

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进排水方便、高进低出、交通便利的池塘。亦可选择泥沙质土壤人工建塘。池塘面积过小,水质可能发生突变;池塘面积过大,难以管理黄颡鱼;因此池塘面积在1—3亩左右,水深应在1.5—2米左右。池塘形状以东西长、南北宽为宜。要为池塘配备1台涌浪式增氧机、1台自动投饵机。

在冬季,应放干池塘,清除塘底杂草、淤泥,塘底淤泥应控制在5厘米左右。还要使塘底经受霜冻、曝晒,发生龟裂,以增加塘底与空气的接触面,分解底泥中的有机质。放养前10天,以每亩75公斤的标准向池塘全池泼洒生石灰化水进行消毒,要趁热泼洒。

消毒1天后,向池塘注入1米深的新水,必须在进水口设置40目筛绢进行过滤;消毒4天后,向池塘内撒入经发酵消毒的鸡粪,标准为每亩350公斤,以在池水内繁殖浮游生物。

2.1.2 鱼种放养

养殖户应选择游动敏捷、体质健壮、无明显外伤的健康鱼苗。鱼苗规格为3厘米长的全雄黄颡鱼夏花苗,配养每尾重25克的鲢鱼、鳙鱼。放养密度为每亩1万尾全雄黄颡鱼,每亩90尾鲢鱼、每亩10尾鳙鱼(鲢鱼、鳙鱼可为黄颡鱼吃掉池水中多余的浮游生物,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放养时池水水温应在24℃以上。放养时间在3—4月。要先放养黄颡鱼,15天后再放养鲢鱼、鳙鱼。

放养黄颡鱼前,应以100公斤水:40公斤盐:80万单位青霉素的比例配制溶液,浸洗鱼苗15分钟进行消毒。

2.1.3 饲养管理

前期投放鳗粉料,将鳗粉料加水捏团撒于池塘四周;30天后投喂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膨化料,每天投放3次。

2.2 池塘套养

2.2.1 池塘条件

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面积5—10亩左右,水深1.5—2米左右、有大量浮游生物、水蚯蚓、小魚小虾的池塘。

2.2.2 放养密度

黄颡鱼冬片鱼种密度应控制在每亩100—150尾。黄颡鱼可与甲鱼、河蟹、鲢鱼、鳙鱼、草鱼套养,但不能与鲤鱼、鲫鱼、乌鳢、鳜鱼套养[3]。

2.2.3 日常管理

必须将水体溶氧变化控制在每升4毫克—7毫克以内,在夏季每2天加入一次新水,每次加水5—10厘米,每天要开动增氧机作业2小时。

3 结束语

黄颡鱼市场潜力可观,对于广大水产养殖户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黄颡鱼苗种培育与养殖技术,以促进养殖户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宝龙,曲木,暴丽梅,于恩浩,白东清,翟胜利.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小球藻对黄颡鱼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J].养殖与饲料, 2018(09):48-53.

[2]马学艳,杜兴伟,闻海波,金武,徐跑,华丹,顾若波.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营养指标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33(04):472-476.

[3]姚清华,颜孙安,郭清雄,胡兵,林虬.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 2018,33(07):67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