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困境及突破

2018-05-14马晓代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突破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文章阐述了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如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校办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等,分析了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实施困境,进而从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突破现实困境的提升对策,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应用型院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院校 实施困境 突破

[作者简介]马晓代(1983- ),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工学院,讲师,硕士。(河南 安阳 45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KL201719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105-04

“工学评”是指工作、学习和评价。“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用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指导,重视以职业资格分析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及要求为依据开发适应性课程等。应用型院校构建“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激发院校的办学活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有利于提高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1.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院校应将学校与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引导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这是“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才前,应用型院校要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模式,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应用型院校要根据培养协议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与就业。

3.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院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应用型院校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编写教材,并围绕企业生产过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指导,学校教师、企业专家都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4.“校办工厂”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院校要积极与工厂构建新型管理机制,并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共同制定实习形式、安排、计划、大纲等,工厂还要选派专门的“师傅”为实习生提供“一对一”指导,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习成效。

二、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困境

1.政府层面。目前,大部分地区政府对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支持,并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支持政策十分宽泛,落实难度较大,且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经费支持或荣誉奖励等,以致难以有效推进“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部分地方政府重视为校企合作提供财政支持,但是投入并不均衡,其中,公办应用型院校、发展较好的院校所获得的财政支持明显高于其他院校,且资金划拨时间较长、金额有限等也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

2.企业层面。第一,部分企业校企合作意识不强,且对应用型院校存在一定的偏见,招录应用型院校毕业生比例偏低。部分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毫无关系,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与工作,担心招录实习学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进度。

第二,部分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而参与校企合作,企业收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由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大部分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收益,这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是相背离的。部分企业甚至认为,参与校企合作会为自身带来利益损失,以致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

第三,企业与实习学生缺少沟通,未能真正接受实习生。在“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目前,部分企业虽然接受了实习生,但难以真正了解实习生的情感和能力需求,这也使得许多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参与实习。

第四,企业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缺乏灵活性。当前,大部分企业并未制定专门的实习生管理制度,都是直接使用正式员工管理制度来管理实习生,甚至没有意识到设立实习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致实习学生的管理较为混乱。实习学生因缺乏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能力,在企业中难以深入重要岗位,校企合作只能浮于表面。

3.学校层面。第一,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质量。目前,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在学历、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专业师资数量不足,“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待强化。

第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在实施“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时,大部分应用型院校并未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实训、实习类课程的比例仍然较低,且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实质内容还有待完善。

第三,院校实习、实训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吻合度较低。虽然部分应用型院校设立了实习、实训课程,但其内容实用性并不高,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致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只能从事简单的后勤工作。

三、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策略

1.政府层面。政府是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持者与监督者。政府要积极为“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并加强对“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成效的监督。

第一,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有利于发展“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加强对行业组织的领导,引导其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持,以保证“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完善有利于实施“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及制度,为“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政策保障。三是积极构建有利于校企沟通的平台,并加强对“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成效的评估。四是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合作,对本地区“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工作进行宏观规划,为“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难题提供支持与指导。

第二,政府要加大对“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不足是制约“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充分调查本地区校企合作相关项目的开展情况,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是将校企合作资金列为部门财政预算,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应用型院校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顶岗实习获得的报酬,政府可减免其税费。三是针对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资金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政府也可以合理减免其税费。

第三,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人社部门要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着力构建校企之间的职称互认制度,制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共担制度,为学生制定完善的工伤保险补贴政策等。二是制定明确的校企利益分配政策,合理分配校企合作过程中所研发的技术、专利等收益,从而减少双方利益冲突,保障合作的有效开展。

第四,政府要构建完善的评审考核机制。一是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校企合作资金使用的监督,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并根据合作项目开展情况合理调配资金。二是加强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依据,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提供指导。三是根据考核结果,对贡献突出的企业、个人等予以奖励,从而鼓励企业、应用型院校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2.企业层面。企业是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与者,要不断转变自身理念、完善发展制度,积极参与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

第一,企业要摒弃对应用型院校的偏见,坚持与时俱进。长期以来,虽然企业对应用型院校毕业生较为青睐,但大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型院校持怀疑态度,也不愿意接受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在专业分工不断细化的当今社会,应用型院校已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因此,企業要积极转变自身观念,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视角,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承担起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

第二,企业要重视完善员工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大部分企业没有针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以致校企合作的成效不甚理想。为实现有效管理,企业应因人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学生管理制度。具体而言,企业可参照应用型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并根据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制定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与培养制度,切实提高校企合作的育人成效。

第三,企业要切实接纳实习学生,加强与应用型院校和实习学生的沟通。一是企业要积极与实习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召开专门的欢迎会将实习学生介绍给企业员工,增加实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沟通机会。二是企业要不定期举办交流会、文艺活动等,使实习学生获得尊重感。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与应用型院校的沟通,积极参与应用型院校的课程制定,并对课程质量进行监控,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3.学校层面。应用型院校是“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制定者与实施者。应用型院校应加强自身课程、管理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建设,以推进“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第一,应用型院校要深入分析校企实际,制定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院校要深入了解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分析本校及企业发展实际,立足于职业资格角度,进一步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切实将目标落实到位。具体而言,应用型院校在设立每个专业时,要充分考虑相关职业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设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院校还要进一步设立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历目标。

第二,应用型院校要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用型院校要深入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职业型课程体系。应用型院校的课程开发者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企业、行业组织等相关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切实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用型院校要积极组织相关领导、专家参与课程实施及改革,从而集思广益,切实推动课程的实施。同时,应用型院校还应设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及实施经费,以满足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第三,应用型院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培养“一体化”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是“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一是要制定完善的物质、精神奖励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积极向“一体化”教师转变。二是要完善用人制度,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三是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挂职的机会,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四是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

第四,应用型院校要加强对“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监管。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引导企业专家、优秀技能人才、院校代表等加入指导委员会,对“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指导与监督。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要参与制定“工学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每个环节,承担起校企沟通的桥梁作用。二是应用型院校要设立专门的教学督察小组,制定专门的调查统计规则、监督检查制度、奖惩机制等,以随时监控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学督察小组的职能。三是应用型院校要委派专门的指导教师深入企业,随时评价与监督学生的基本情况。

第五,应用型院校要构建完善的“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一是制定多元化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实操考试成绩、实践报告等纳入学生考核评价,并合理确定每种考核形式的比例。二是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考核,将技能训练穿插于理论知识学习中,并定期对学生技能进行考核。在进行技能考核时,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考核主体,根据实际分解岗位能力目标,对学生技能进行分阶段考核,并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整体的技能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三是将学生的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即只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同时,应用型院校还要鼓励学生多到企业去参观和实习,并多参加招聘会,切身感受就业要求及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意识到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2]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3]吕震宇,郝海滨.基于“实践先行、螺旋教学”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10).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突破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
试论应用型院校教学与科研评价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