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油茶产业兴旺树品牌拓影响
2018-05-14王俞楠
王俞楠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日前公布了全国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单位,常山县凭借区域特色品牌“常山油茶”入选。常山一直都有“中国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的美誉,油茶林遍布山乡,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是浙江名特优经济林重点产区县,“常山山茶油”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常山油茶种植面积、产量均列浙江首位,是全省唯一入选油茶示范县千万元建设项目的县。
产业+文化 建好常山油茶品牌
良种基地,夯实产业基础。位于常山的浙江省油茶良种基地现有各类试验林地500余亩,主要培育“长林”系列油茶苗木,年生产轻型基质容器苗能力达300万株。基地建有标准钢架大棚2万平方米,采用齿轮齿条自控技术和微雾喷灌设施。同时建有智能温室1000平方米,基于智慧物联网技术平台,能实时跟踪监测油茶种苗生长全过程,精准控制光、热、水、肥等要素,促进种苗快速生长,缩短育苗周期;结合利用设施平台对环境的高效管理,使微型采穗圃内叶芽提前萌发,延长种苗生长时间,并利用蓝红光等光质调控生长,增加苗高等生物量,提高出圃率。2010—2017年,基地累计繁育良种油茶苗木600多万株,除留存少量用于研究的苗木外,其余在全省内外推广种植,累计种植面积6万多亩。2013年,浙江省油茶良种基地被列入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和省油茶良种苗木定点育苗单位,2015年11月被列为省林业保障性苗圃。
多方结合,撑起农户保护伞。在常山国家油茶公园,一条木质的观赏通道掩隐在一大片绿油油的新品种油茶基地中,沿着游步道慢慢游览,能看到做了标记的不同“长林”系列品种油茶林,其中还杂植了2—3月开花的浙江红花油茶。常山县油茶公园管理处主任徐俊介绍:“为建设常山国家油茶公园,我们流转了部分土地用于节点建设。山上油茶林属于村民所有,林业局提供技术指导,油茶林所产生的收益也是村民的。”目前,已形成了以县林业局技术人员为骨干,专家为顾问,全县上下内外联动的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网络。除了提供种苗、指导建设之外,2017年常山还开展了油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以4年生以上良种油茶为投保对象,试点面积1960亩,由县级财政负担70%的保险费用。2018年2月6日,约定气象观测站记录到最低温度为零下7.4℃,达到起赔温度。按照既定赔率计算,种植户最终获得520元/亩的赔款,获赔总计102万元。
发扬传统,讲好油茶故事。常山县因油茶而闻名全国,油茶栽培和利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末元初时期,常山传统榨油技艺更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黄塘油茶土榨馆中,展示了有2000多年历史的土榨油茶文化和利用土法榨山茶油的工艺。采果、堆沤、晒果、脱壳、晒籽、碾粉、过筛、烘炒、蒸粉、包餅、榨油、过滤等十多道木榨榨油工序,都是由木质传统工具和人力配合完成的。这些工具不仅用作展示,在榨油时节也会被用来生产。当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时,榨油师傅会启动厚重的木质工具,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榨油技艺。同时,常山还将时政歌《油茶丰收念总理》、劳动歌《油茶叶子片片青》等进行收集整理并编印成册,对男子群体歌舞《山中那一座油坊》等进行了深加工和再创作,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讲好“油茶故事”。2016年,常山县成功举办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2018年又成功举办了中国·常山油茶博览会暨第二届油茶文化节。
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2007年,“常山山茶油”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常山山茶油”品牌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100强。多年来,在积极引导油茶生产企业创建品牌,申报著名商标和开展有机食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的努力下,全县已注册山茶油商标18个,拥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油茶加工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2016年以来,常山县油茶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荣获了全国油茶交易中心、全国油茶价格指导中心、国家油茶公园3个“国字号”牌子,并成为首批“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
科研+创新 扩大品牌影响力
重视科研,提升发展速度。常山拥有全国第一个以研究油茶为主的科研单位——浙江省常山油茶研究所。近年来,在油茶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及病虫防治研究方面已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并建立“物联网”智慧型苗圃,由机械代替人工管理,实现自动化生产。坚持“政企校会四位一体、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理念,建立了山茶油专家工作站和油茶机械研发产业中心。同时加大与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产品孵化服务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成功繁育油茶良种苗木600多万株,研发出了化妆用油、茶皂素等5大类16大系列的深加工产品。同时获得了浙江省山茶油及食用植物油质量检验中心授牌,建成了油茶从基地到餐桌“一瓶一码”的产品追溯体系。常山制定的油茶籽油英文版标准成功获得美国药典食品法典委员会(USP)批准出版发布,并取得1项国际专利。目前正积极筹建国家级山茶油质检中心和油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学院与食品科学学院合作,从油茶良种来源到油茶产品上市销售,形成一套涵盖山茶油的分类标准、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规则、标签、包装、贮存和运输等要求的行业标准体系。
转变思维,建好交易平台。全国油茶交易中心坐落于常山县工业园区,贯穿常山全境的两条国道G205和G320在此交汇,交通便利。中心总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已建成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分为新华—山茶油价格指导中心、浙江省山茶油及食用油质量检验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产品展示销售中心等14个功能区块,是目前全国按照新技术、新市场要求规划筹建的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交易市场。平台的建设有助于解决油茶产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小、油茶市场占有率和认知度不高、产业功能单一、产业链较短的发展痛点,建设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体系、构建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2018年3—5月,油茶交易中心专班赴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的油茶企业参观考察,深入了解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油茶企业在苗圃建设、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油茶文化挖掘、油旅结合建设方面的优势。截至目前,已走访了沈阳、上海、湖北等7个地区,到15家企业考察对接,油茶交易中心现货交易平台和物理性平台招商工作同步进行,6家意向企业洽谈中。
林旅结合,推广黄塘模式。位于常山国家油茶公园建设节点、有“油香黄塘”之称的黄塘村,总面积4.36平方千米,全村林地面积3.54平方千米,油茶面积2.88平方千米,占全村总面积的66.1%,人均油茶3066.67平方米,是将油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典型村。黄塘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原始野生油茶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黄塘油茶文化主题公园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公司+集体+林权+旅游”的运作模式,2017年村集体收入超250万元,村民户均分红增收达1万元,有效实现林农增收。以黄塘油茶文化主题公园为核心,按照3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规划打造油茶景观,提升千年古油茶林观赏效果,建设油茶林游步道、赏花亭、山塘等旅游景观。建设油茶示范林,以海拔300米为界限,3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红花油茶等新品种油茶,同时实施老油茶林低改工程、滴灌设施油茶基地工程、精品油茶林提升工程等现代林业项目,实现冬季到黄塘,山下油茶花争艳、山上红茶花飘香的自然景观。并通过挖掘森林古道、发展森林人家、开发森林漂流等项目,提升旅游线路的赏玩度,增加趣味性,使黄塘成为名副其实的“冬季看花、夏季漂流”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