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故都”的“清”和“静”

2018-05-14陈明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旗人铁杆冷清

陈明

“清”“静”“悲凉”是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特點,在这三大特点中,“静”和“悲凉”含义很明确,但对于“清”字却语焉不详,而“清”字又有很多的解释,这就造成师生们在理解时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清”的理解和故都北平之秋“清”和“静”的原因。

在词典上“清”的诸多义项中,总的来说符合文中特色的主要有“清闲”“ 冷清”“ 清凉”三种意思。有许多文章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但我认为“冷清”的含义与另一个特点“静”很相似,而“清凉”则与“悲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单独列出来不免有重复之感。而仔细体会全文,可以看出其实“清闲”贯穿着大部分场景。

如文中第一个场景“秋院”中“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大早起来什么事也不用做,坐在院中品茶赏花,悠闲地数着树缝里漏下的日光,那是多么清闲呀。而在第二个场景“秋槐”中,文中写道:“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则直接点出了“清闲”。在第四个场景“秋雨”中写道:“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则直接点出了“闲”字。第五个场景“秋果”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个词“清秋”,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清”应该是清凉、凄凉的意思。这个场景没有直接写清闲,也没有写到静,而是着重体现悲凉的特色,目的是为下面重点写秋的悲凉作铺垫。

故都北平的秋为什么特别清、静、悲凉?其实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历史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北方气候寒冷,农作物一年一熟,秋收结束之后就没有什么可忙的了,到了冬天更是很少出门,因而显得很清闲。

在中国北方闲人最多的城市应该是北京。清末北京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八旗子弟。旗人当兵是世袭的,不论天灾人祸都能按时得收益,而且粮饷待遇高于汉人的绿营部队,又不像绿营部队那样经常需要出去打仗,所以旗兵的月饷被称为“铁杆庄稼”。正因为衣食无忧而又不必工作,因此旗人就有大量空闲时间玩乐。清朝灭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两百多年的生活习惯却是不可能马上改变的,因而北平人的生活节奏仍然是很慢的。

北平的“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北平有大量的政府部门和驻军,以及相应的家眷和差役。而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那些部门及驻军都裁撤了,相应的人口也减少了许多,整个城市就显得更加冷清和安静。

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原因,郁达夫被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因时局黑暗而深感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从这段话中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喜欢“静”,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作者对清闲生活的喜爱。至于为什么喜欢“悲凉”文中已经有比较长的篇幅进行了描述,还有许多论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在这里我就不再重述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旗人铁杆冷清
小狸爱捣鼓
铁杆粉丝
明月冷清秋
三色堇(jǐn)
记忆、口述与文献中的驻防旗人社会——评《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
小精豆爆笑漫画
满族八旗被革命
浅谈清代京旗与票友文化
一群人的狂欢
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