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技术变革学习: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解读

2018-05-14杨金勇孟红娟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工具标准

杨金勇 孟红娟

摘要:《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标准》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体系中具有枢纽地位。该文基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发展演变,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创新发展,对最新版本《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标准》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揭示了该标准从早期“学习使用技术”到其后“使用技术学习”再到如今“利用技术变革学习”演进的内在逻辑及其意义,并认为新标准的启示在于:重视信息素养,构建符合国情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倡导创客学习,推行整合知、行、思、创过程的新型学习方式;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有效融合,并把其从信息技术与单一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合推进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合,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学习变革;创新人才培养

一、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背景与演变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是由知名专业组织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in Education,简称ISTE)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标准》(National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简称NETS-S1、《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for Teachers,简称NETS-T)和《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管理者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简称NETS-A)。这套具有鲜明体系化特征的标准因其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面向实践的现实可操作性,以及多次与时俱进修订发布,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引领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学习与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其中《教师标准》在国内备受关注,不仅学术界有较多关注和研究,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相关标准的发布,例如由教育部主导,于2004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f试行)》,2014年5月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準f试行)》。

然而,国内关于《学生标准》和《管理者标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以学定教”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学生标准》相对于《教师标准》来说,具有更根本、更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笔者认为《学生标准》在NETS标准体系中具有重要核心地位,如果没有对《学生标准》的深刻理解与科学把握,就很难对《教师标准》和《管理者标准》,进而对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推广应用形成更加深刻认识。为此,笔者尝试通过解读最新版《学生标准》,深化对21世纪新一代学习者的认识,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启示。

NETS-S至今发布了3个版本。第一版于1998年发布,它指明了信息技术时代学生应该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了解相关基本概念和实践,了解相关社会、伦理、人文问题,掌握技术效率工具,掌握技术通信工具,掌握技术研究工具,掌握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技术工具等。该标准作为对学生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预期,一经推出,便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第二版于2007年发布,该标准认为新时期的学生应该具备六种能力素质,即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研究能力和信息娴熟度,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公民职责,技术操作与概念理解能力等。与1998年版本标准相比,2007年版本标准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完整、体系更完备,且学生教育技术素养的核心也从“学习使用技术”(Learning to Use Technology)转向了“使用技术学习”(using Technology to Learn)。第三版于2016年6月发布,新标准认为,要“利用技术变革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而不只是简单地使用技术进行学习。如果说从1998年版本标准“学习使用技术”到2007年版本标准“使用技术学习”在思想引领上是一次巨大的范式转换,那么我们可以认为2016年版本标准“利用技术变革学习”则是又一次巨大的思想飞跃。

二、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2016年版本ISTE-S与2007年版本ISTE-S的结构基本是一致的,分为七个能力素质维度:包括赋能学习者、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创新设计者、计算思维者、创意传播者、全球协作者,每个维度又包括四个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赋能学习者

在学习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学习者能够充分运用各种技术开展学习,让技术在自己选择、实现并展示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能够:明确表达并设定个人学习目标,科学使用技术制定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自主反思学习过程以提高学习效果;建立学习网络,打造能够支持自身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使用技术挖掘一些反馈信息,以了解并提高学习者的实践水平,并使用技术多样化地展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理解技术的基本操作概念,具备选择和使用技术的能力、排除技术故障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探索新技术的能力。

(二)数字公民

了解数字互联时代个体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权利、责任与机会,以身作则,确保自身行为安全合法、合乎道德。学生能够:培养并管理自身的数字身份与名誉,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在数字世界中具有持久性;以正确、安全、合法、合乎道德的方式使用网络设备及其应用技术(如网络社交工具)等;理解并尊重知识产权,在使用或分享知识产权时,能够遵守相关规则与义务;管理个人数据,保护自身隐私与安全,并能意识到数据采集技术在跟踪在线用户上的追溯功能。

(三)知识建构者

擅于批判性地组织和使用各种资源,能够使用数字工具建构知识、创造作品,并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够:规划并采用有效的研究策略,为自身的智力发展和创意追求提供有力的信息或资源;评估信息、媒介、数据或其它资源的准确性、透视度、可信度和相关性;使用多样化的工具和方法对所获得的数字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建构,从而创造出有意义的联结或结论;通过积极探究真实世界的问题,提出想法和原理,寻求问题答案和解决方法,由此来构建知识。

(四)创新设计者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去鉴别、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新颖有效、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学生能够:了解并经历一个精心设计的成熟设计流程,该过程包括产生想法、验证理论、创造新意作品或解决真实问题等;选择并使用数字工具规划和管理设计流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约束性条件,还要评估相关风险;开发设计原型,并通过循环迭代法不断验证、优化和发展设计原型;展现出对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的容忍力、毅力以及处理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五)计算思维者

为理解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利用技术工具的优势去研发和验证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制定出相应策略并加以应用。学生能够:在探究和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时,制定出如数据分析、抽象建模、算法思维等技术方法适用的问题定义;收集数据或识别关联数据集,使用数字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并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数据,从而促进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分解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开发描述性模型,从而理解复杂系统或促进问题解决;理解自动化操作是如何实现的,运用算法思维设计序列化步骤去创建和验证自动化解决方案。

(六)创意传播者

针对不同目的,能够使用恰当的平台、工具、样式、版式和数字媒介,清晰地与人交流,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够:选用恰当的平台和工具,以满足创作和交流的需要;进行原创,或者负责任地对数字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或整合,从而塑造出新的作品;通过创造或运用各种数字对象(例如可视化工具、建立模型、仿真模拟等),清晰有效地传播复杂的想法;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发布或呈现定制化的信息和媒介内容。

(七)全球协作者

借助数字工具与他人协作,在当地和全球的团队中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拓宽个人视野,丰富知识。学生能够:使用数字工具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建立联系,通过交流增进理解、增益见闻;借助协同技术与同伴、专家、社群成员等其他人进行合作,从多个角度审视事件和问题;为项目团队做出建设性贡献,积极承担各种角色与责任,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探索当地与全球性问题,使用协同技术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解決方案。

三、启示与建议

NETS-S作为一套系统规划制定的、指向21世纪的学生能力标准体系,对利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标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指导课程改革,NETS-S是新时期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基于学生能力标准的顶层设计,可以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基于NETS-S的新课程体系,并指导各学段和各学科课程目标之间做好纵向衔接和横向整合;二是指导教学实践,NETS-S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可以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克服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三是引导学生学习,NETS-S反映了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四是指导教育评价,NETS-S可以作为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学习结果乃至教育质量的依据。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从根本上讲,核心与关键是改变学习。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再到“利用技术变革学习”,三个本版的ISTE-S的更新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它所展现的逻辑可以被称为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三部曲”。现在,这一“三部曲”已经演奏到了最后一段,即将迎来技术变革教育的高潮。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学习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16年版本ISTE-S正是对这场学习的革命的呼应与引领,在很多方面对我国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梦,具重要启发意义,笔者选择学生信息素养、学习方式、课程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重视信息素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

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已经让“数字化生存”从理想变成了现实。驾驭信息技术成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其地位一如传统教育中的读写算素养那样重要。2016年版本ISTE-S突出指明了学生的数字公民身份,要求更加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且多次强调了学生使用数字工具的能力,例如“知识建构者”维度中的“使用数字工具建构知识、创造作品”;“创新设计者”维度中的“使用数字工具规划和管理设计流程”;“计算思维者”维度中的“使用数字工具分析和呈现相关数据”;“全球协作者”维度中的“使用数字工具与他人协作与交流”。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时代的来临,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信息素养?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学生能否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在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尤为重要。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2018年将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八大行动,其中包括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探索建立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2016年版本ISTE-S启发我们:我国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构建应以造就全球化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公民为目标导向,突出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有效融合。具体来说,我国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性规律、阶段性规律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规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教育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和手段,界定与遴选信息素养指标,并确保构建过程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二是时代性,即学生信息素养指标的遴选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要注重体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信息时代创新人才的新要求;三是民族性,即数字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立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四是发展性,即要基于ISTE-S的相关内容,细化和发展学生在知识建构、创新设计、计算思维、创意传播和全球协作等方面需具体掌握的信息核心素养。

(二)倡导创客学习,主张整合知、行、思、创过程的新型学习方式

2016年版本ISTE-S认为,技术不是用来支持过时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而是用来增强人际交流、扩大人际协作、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如何利用技术变革学习,是新一代学习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它要求学习者在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之使用伦理与道德、约束性条件及内在风险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资源及媒体工具的潜能与优势,积极探索技术变革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以及各种学科工具对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的支持;虚拟实验室、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学习者创新设计过程的模拟;大数据技术、数学建模工具、编程工具等对学习者计算与思维过程的辅助;多媒体技术、模型构建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对学习者创意表达与传播过程的协助;各种社交软件、应用程序以及其他协同工具对学习者全球化协作与交流的支持,等等。

2016年版本ISTE-S核心理念的落实需要一种以技术为支撑的集认知、设计、思考和创造于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而“创客学习”作为一种基于设计的、跨学科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在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工具与学习资源,变革学习文化与构建学习新生态,提升学生探究力、协作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践价值。笔者认为,倡导“创客学习”,是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之一。“创客学习”的核心特征是知、行、思、创的统一。其中“知”强调的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实现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与意义建构;“行”体现的是一种基于设计的学习,旨在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学以致用、创新实践等过程的相互交织、并行发生和循环迭代;“思”体现的是一种学思结合的学习,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实践,在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解决行动中的问题;“创”体现的是一种有意义创造的学习,旨在通过创造相应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论是以“创客学习”的哪一种学习方式为核心,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问题解决或作品创造过程,进而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经验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推行创客学习方式,特别是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整合,将更加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把其从信息技术与单一学科教学的融合推进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这一更加纵深的层次上,从而非常有利于真正推动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2016年版本ISTE-S对我国课程改革尤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我国培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课程,应当以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导向进行改革。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学生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这与2016年版本ISTE-S强调的“使用技术变革学习”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首要工作是超越技术工具观,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最终实现信息素养到教育技术素养的过度。

结合我国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至少包括三大部分内容:一是数字公民素养,主要学习与技术相关的人类文化、社会文明、道德法律等,可以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二是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如使用技术制定学习目标、搭建学习环境、探索未知事物以及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等;三是教育技术素养,主要学习如何利用技术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思考、交流和创造,并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或创造个性化的学习作品。

除了上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改革还包括其他课程,特别是跨学科课程的改革实践。当前我国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更多针对教师,即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此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更多围绕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对利用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培训相对较少,很少从学生的视角来推进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16年版本ISTE-S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技术融入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我们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工作中,使学生成为技术变革学习的主体,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推动者。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有了新主题,教育信息化有了新使命。党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办好网络教育,从战略高度强调“互联网+”教育,为今后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必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转段升级,而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石——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则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变道超车的重要前提。因此,按照师范生、中小学生、中高职学生、大学生等分类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推动标准引领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学生使用技术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技术变革学习,将成为今后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猜你喜欢

学习者工具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准备工具:步骤:
永远幸福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