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专业应用型翻译课程建设问题探讨
2018-05-14王延红
王延红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然而,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文章重点剖析了韩语专业在应用型翻译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韩语专业应用型翻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韩语专业;应用型;翻译课程建设
翻译课程是高校韩语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的翻译课程由于专业教师对翻译教学和翻译教学法认识不到位、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步伐不统一等,导致翻译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翻译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关于外语翻译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多,但是这些理论研究与实际韩语翻译课程教学相差甚远。在实际的韩语翻译课程教学中,依靠个人或团队教学经验授课的现象较为突出,包括二语习得研究等理论几乎与课堂教学不挂钩;教学过程缺乏创新,生搬硬套,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明显。
翻译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如微课、慕课等,并强调“以学生实践为主,以教师反馈为辅”,但实际的课堂设置和教学内容,却没有真正提供给学生基于真实交际场景进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即专业教师对各种教学法理解不透彻,运用不彻底,往往限于形式,流于表面,并没有把掌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作及时调整。
(二)课堂教学评估体系有待建立
对授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要素: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等。这样的标准过分强调教师的语言能力及课堂教学框架,而忽略了实际教学效果,显然无法充分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而针对学生,一般采取“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这里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也有待商榷。是否全面评估了学生对翻译内容及技巧的掌握,是否提升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是否增强了学生的韩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等,这些考核要点应该贯穿整个翻译课堂考核过程。同时,这些考核要点也是我们翻译课程质量提高与否的检验标准。
(三)语言实践平台有待搭建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仅凭课堂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但目前韩语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未形成有效的统一,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相当多的翻译授课教师,会在下课前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翻译练习,但往往后期监控并不到位,最后流于形式。故而,体系化学生翻译实践,开拓实践模块化教学,发展多样实践基地,有机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构建产学结合的翻译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和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应用型翻译课程的目标。
(四)翻译课堂的文化渗透有待提升
中国学生在韩语翻译过程中,选词的准确性不足、中韩语法结构转化不流畅、中式韩语表达、译文逻辑问题等现象突出。故而,在缺少语境的韩语教学中,除语言知识、翻译技巧之外,文化的输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文化渗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韩语认知能力,提升两种语言互换的翻译实战能力。
(五)翻譯教材及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韩语专业为小语种专业,目前出版的翻译教材与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有所脱离,内容过难或过易现象突出,应用型体裁偏少,且内容晦涩,没有新意,实用型、功能性、实践性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校韩语翻译课程,一般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韩中翻译、中韩翻译课程,一个学期约32个课时,翻译课时不多,且以课堂教学为主,翻译实践环节不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与语言实践、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皆是翻译课堂的任务。故而,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和专业知识的比重,增加实践学时,加强实践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韩语翻译课程是韩语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本科院校韩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故而,改革翻译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师资翻译能力培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教学方法,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中韩互译能力,借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就业,这些都是韩语专业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