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12和我不能不说的故事

2018-05-14刘亚洲

奋斗 2018年14期
关键词:总装班组图纸

2018年4月17日,正值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7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航空工业向尼泊尔政府交付2架运12E型飞机。

从1985年12月24口,运12获得中国民用航空總局颁发的第一个飞机型几号合格证,到如今累计销售200余架,出口28个国家。一代又一代的通用航空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推动中国高端制造不断发展、走出国门并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

作为一名普通通用航空人,我见证了这一系列跨越。

我叫刘亚洲,主要从事飞机环控系统装配和新机型、新设备的试验调试以及飞机的售后加改装和维修工作。我的工作历程,正是民族通用飞机制造日益强盛的写照。我是行业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从技校毕业的学徒工,到带多名徒弟的技师;从过去生活窘迫,到居住改善、工资提高和福利多样。我感慨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由衷感谢党和公司的培养教育,由衷感谢团队中老师傅和同事的教导帮助。

上世纪70年代末,哈飞在研的一批机型研制任务转移到其他单位,一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陆续转移三线,技术力量也大为削弱。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技术实力,哈飞确定研制适应中国农业、林业、地质和运输的小型多用途运输机——运11飞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公司开始了艰苦的第二次创业,哈飞探索开展民用飞机研制的发展道路。

1983年,从运11飞机为原型进行改进发展起来的另一个新型号,被航空工业部正式命名为运输12型(简称运12,代号Y12)飞机。正是这一年,我从哈飞技校毕业进厂,转眼到现在已经近36年了。

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厂通用航空制造领域突飞猛进的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1984年6月,我进厂不到一年,厂里的一件大事让我记忆犹新,就是要让换装了加拿大普惠公司的涡桨发动机和美国汉泽尔公司的三叶金属螺旋桨的第一架运12飞机,实现首飞上天。那时的我,还没参与到这个型号,心里羡慕干这个型号的老师傅的同时,也是美滋滋的,因为这是整个工厂的骄傲。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恋起这个型号飞机的每一步发展。

从1984年8月开始科研试飞到1985年9月24日,运12飞机按照美联邦适航条例FAR-23及135部附录A的要求和航空工业部批准的试飞大纲完成全部适航验证试飞科目。共经历287个飞行日,飞行494架次,529飞行小时,39个一般科目和9个边界危险科目的试飞。试飞结果表明,该机性能良好,达到设计和适航要求。顺利拿到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的第一个飞机型号合格证,开创了中国民用飞机适航管理的先河。

1990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我有幸被调到了总装车间,从事运12飞机的环控系统装配工作。刚到总装车间,什么都是跟着师傅干,刚上班没几天,开早会,师傅就跟我们几个小徒弟说:“好工人要一专多能”,当时的我心想:我一个干环控的,考虑的就是走好管路就行,哪用得着多能?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愈发地发现师傅说的话有道理。师傅常说:“当个工人,技术不精——就是‘白丁”,在工作现场我勤学苦练,一刻也不放松。下班时间,别人在休息,我就到单位研究自己看不懂的设备图纸、资料,锻炼自己的识图能力,一遍看不懂,看两遍,再不懂就去问师傅。为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工作实践,我自编了学习手册,利用闲暇时间在机床旁、设备边,对照图纸认真琢磨研究,直到彻底了解设备的性能和原理。

快到1994年元旦的一天晚上,平房区下着大雪,深夜11点左右,刚在单位研究完设备图纸才进家门的我,又接到车间调度电话,要我到单位参与运12设备抢修。接到电话,妻子心疼我说:“一定要去吗?你这刚回来,没你活儿还干不了了?”我望着妻子关切的眼神,扔下一句话:“着急,不跟你多说了”,随后就又披上大衣,急匆匆地冲进了大雪里。到单位,师兄弟急忙迎我:“图纸刚要来,全是外文和数字,看不懂啊,就你平时爱琢磨,这回看你的了!”

抢修完设备,已经是凌晨4点了。这么多年,凭着识图能力强,凡事爱钻个牛角尖,设备抢修的“兼职”我可是没少干,有的时候甚至忘了环控才是自己的老本行。风里雨里,我也记不得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披星戴月,抢修设备。因为抢修设备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抢”字,多少台设备等着恢复运行,多少个急件需要加工,多少个关键难点需要攻克,虽然累,但是一想到我的工作为承接各项生产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那份疲惫就顿时消失无踪了。

近年来,我参与到运12系列飞机的售后服务保障工作中,先后4次赴巴基斯坦和马里。对我来说,能够出国执行任务特别光荣,这得益于自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累下的操作多种机械的能力。走出国门,看到由我参与制造的运12系列飞机翱翔在他国的天空,其出色表现赢得了国外用户的满意和感激之情,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愈发感觉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也更加感觉到生活在和平稳定发展的中国是多么幸福!

“自强不息、学以致用”一直是我的座右铭,30多年来,在生产现场,我经常站在设备旁,抱着厚厚一摞图纸,全神贯注地做研究,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把学到的东西都用在了技术革新和攻关上,解决了大量生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新机型、新设备、新工艺的安装调试中,经常碰到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安于现有技术,墨守现有成规,不去主动解决问题,就是退步。

近年来,公司根据最新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持续改进、创优质产品、让用户满意”的质量方针,我们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次,在新机型的气密性打压试验过程中,多次试验也达不到标准要求,经过我仔细观察,反复对比,结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改进密封形式的建议。通过现场实验,最终被设计人员采纳,我还因此获得了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奖。

“好工人要一专多能”,师傅的话我是听在耳里,记在心头,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钻研飞机发动机、燃油、液压等几个飞机主要系统的问题,在国外和国内的售后新产品维修工作中,无论遇到哪个方面的技术问题,我都可以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几十年来,运12系列飞机的大部件对接、总装、特设等领域积累丰富的经验,使得公司在总装生产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具有较强的研制生产能力。通过标准工艺装备或机械加工等手段,使飞机大部件在铆接过程中形成图纸最后尺寸,在总装中无需任何补加工,实现完全互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工人手里的工具,是我们吃饭的家伙事,是完成工作的利器,但也有不称手的时候。一次在运12Ⅳ型机设计测试中,发现没有现成的工具扳手,也没有可供改进的现有工具,我同几位同事一起设计研究,吃住在单位,创造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的新扳手,这个扳手一直沿用至今,被工厂命名编号,正式列入工具目录,我们团队也因此获得了奖励。这些年来,类似这样的革新数不胜数,经过大量系统性能实验,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要行稳致远还要依赖团队,个人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让身边更多的人分享技术和知识,才能后继有人,才能推动环控系统装配工作不断进步。在班组,我率先提出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通过我的耐心沟通和培养,我所在班组青年职工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在班组中形成了“学技术、保质量、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带动了整个团队不断精益求精,班组风气正,学风浓,成为了车间其他班组学习的榜样。更为可贵的是团队中的年轻人通过学习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操作水平,成长很快,很多人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如今,全新研制具有先进综合航电性能的运12F型飞机,进入到我们的站位式生产线。全新的机型对工艺、质量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班组凭借着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加上青年职工的快速成长,班组所有人都适应了新使命赋予的新任务,正满怀信心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

航空报国四十载,身边很多与我一样的同事,虽不是大国工匠,却仍以初心筑梦,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我们积累的工作经验帮助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让我们的运12系列机和运12F飞机飞得更高、更远。

猜你喜欢

总装班组图纸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浅谈汽车线束产品图纸管理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看图纸
夯实班组文化
航天器全三维仪器电缆总装设计技术研究
浅谈企业如何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
建设班组文化 培育文化班组
爸爸的“神秘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