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家军”在绿色的坚守中前行

2018-05-14马立志

奋斗 2018年16期
关键词:栽树伐木全家人

马立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形象,而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的爷爷——马永顺。从我记事起,爷爷就整天扛着镐头、拎着水桶去种树,他不但自己去,还让全家人都跟着他一起上山造林,四五岁时,我也加入了“马家军”植树造林的队伍,望着栽好的树苗,爷爷总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要珍惜林木,保护大森林。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但他传承下来的严谨家风和环保理念却一直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响应号召,伐木救国

1914年12月8日,爷爷出生在河北省宝坻县头沟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从小随母亲外出讨饭,15岁时到柳江煤矿当了童工。1933年冬,爷爷和同庄的17名青年闯关东,先到吉林省汪清县修林区铁路,后到黑龙江省浩浪河、朗乡等林区当伐木工。在当时被称为“绿色监狱”的小兴安岭林区,爷爷和工友们受尽了日本监工和封建把头的欺凌和压迫。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为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爷爷进入黑龙江省铁骊县(今铁力市)林业局所属林场当了一名林业工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这一段经历爷爷经常讲给我们听,他说那时的林区,冬天气温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积雪齐腰,寒风吹起来就像刀子一样割在脸和手上。长大后我才知道,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爷爷在一个冬季的手工采伐木材量竞可以达到1200立方米,相当于6个工人的伐木量,创造了当时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后来,我又听奶奶说,为了多出木材,爷爷不顾腿疾,跪着采伐,使伐根降低,这种做法推广后,一年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收入。爷爷还积极探索改进伐木工具,将大肚子锯改成一人使的弯把子锯,使工效提高了3倍;编写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全国林业系统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

长大后我渐渐明白,爷爷是把他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都投入到了林业事业中去,无论是做伐木工还是做植树人,他都以国家需要和民族大业为己任,不畏辛劳,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不平凡的人生。每每想到此,我总是会从心里涌动出对爷爷的无尽敬佩!

矢志不移,植树造林

“共产党是我们劳动人民的大救星。”这句话爷爷总是挂在嘴边上。1951年2月26日,爷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这一生都以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也一直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此后,他还多次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东北林业总局一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1959年,爷爷又一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受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会后,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爷爷,并握着他的手说:“你辛苦了,东北的林业工人辛苦了!毛主席非常关心你们林业工人,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你们现在不仅要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多采树采好树,还要植树造林,力争越采越好,越采越多,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即使是很多年以后,周总理的这一番嘱托,爷爷仍然记忆犹新,常常对我们提起。爷爷说,周总理的话让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当他回家后登上山顶,看到因过度采伐而荒芜的小兴安岭,他立刻下定决心要“偿还债务”。

爷爷仔细算了一笔账,他多年来采伐的树木大约36500棵,如果还这样砍下去,林区迟早会变成荒山。过去他是“伐木能手”,砍的树最多,所以现在他植树造林的责任也最大,过去砍多少,现在他就要种多少。爷爷说:“要不把这些账还上,我死不瞑目。”从那以后,爷爷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用来植树造林,向大山“还账”。

退休后,爷爷一天清福也没有享过,以山为家,把他全部的时间都用来种树,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1991年,爷爷已经78岁高龄了,还差近千棵树没“还上”。家里人怕他累着,表示全家人上山栽树,尽快帮他把“账”还完。于是,从1992年春天开始,我们全家老少三代齐上阵,到荒山坡上营造义务林,共栽落叶松树苗1200多株,1994年时终于帮爷爷完成了心愿。

“债务”终于还清了,可爷爷又说:“‘账是还上了,可造林不能停,只要我身子骨不散花,就还要上山栽树!”1995年,在伊春市和铁力林业局的支持下,爷爷在山上建立了固定的“马永顺林”育林基地,全家人表示,要一代一代长期在基地上造林。

1998年夏,朱镕基总理到哈尔滨抗洪抢险一线察看汛情、指挥抢险时,特别提出要见见爷爷,接见时朱总理高度评价了爷爷:“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模范;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同年9月,爷爷曾经工作过的二股营林所正式命名为“马永顺林场”,爷爷一高兴,打破每年春季造林的常规,率领全家搞起了秋季造林试验,栽植了500棵云杉并获得成功。

一年又一年,在爷爷的潜移默化中,植树造林、保护生态成了全家人共同追求的事业,“马家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植的树也一年比一年多。有人做过统计,从1982年爷爷退休到1999年底,我们家坚持造林的这17年里,共植树5万多棵。

守护青山,造林不止

2000年春节,爷爷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在意识不清楚的情况下,他还在有节奏地呼喊着劳动号子,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一定要将植树造林继续下去。多年来,每当我迷茫困惑时,总能想起爷爷在世时常常问我的那句话,“能不能接好爷爷的班啊?”

18年了,虽然再也没有爷爷带领着我们栽树,但全家人栽树的传统没有任何改变。每年的春秋植树时节,奶奶都会专门安排一天,带领全家人回到马永顺林场,亲手种下一片绿色。近两年奶奶年事渐高,改由我的二大爷作为召集人,将“马家军”聚集到一起上山植树,全家人无论是在外地工作的,还是年老体弱的,很少会有人缺席。不仅如此,在北京生活的大姑,多年前还在密云水库旁栽种了一片“马永顺纪念林”,如今那已经成为了密云的一道风景,也成为许多环保志愿者学习和发起志愿行动的场所。

2008年,我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这是我从小时候确定了就从未改变过的志向,我也要像爷爷一样,学好林学,搞好环保。大二时起,我在学校里发起了去马永顺林场栽树的活动,得到很多同学的积极响应。有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植树,也是第一次听说林業英雄的故事,他们都感觉特别有意义,很受教育,对小兴安岭林区、对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伊春林业管理局营林局育苗科的一名技术人员,继续守护着青山绿树,也守护着爷爷毕生的愿望。我常常想,如果爷爷知道这一切,心里该是欣慰的,因为全家人以不同的方式继承着他的遗志,继续走着他当年走过的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保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伊春考察调研,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林业发展把脉,使老林区又焕发了新活力。如今,站在马永顺林前,看着那些越来越茂盛的树木,我能更深地体会到爷爷的家国情怀。我相信,爷爷对林业事业的无限热爱会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马家军”在绿色的坚守中永远前行。

责任编辑/刘淑滨

猜你喜欢

栽树伐木全家人
抓鸭子,抓到了吗
写诗,就是在纸上种树
意外的旋转
焚诗记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跟踪导练(三)等
嫁不出去
伐木累
献给抚育大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