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治疗中常有的几种错误观念
2018-05-14孙宝贵
孙宝贵
“早搏”对于心脏病患者应该都不会陌生。它属于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一种主动的异位心搏。一般由于过度劳累、激动、饮酒、饱食等因素而出现,也可发生在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病以及甲亢等心内、心外病情基础上。
很多患者对于早搏并不了解,在治疗早搏的过程中存在错误观念,以至于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下面我们就和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一起来看看治疗早搏的错误观念具体有哪些方面?
误区一:早搏都是由心脏病引起
临床中,早搏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早搏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更年期、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炊料时。某些药物也可诱发早搏,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即治疗早搏的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早搏。成年人的早搏大多与忧虑有关。
病理性早搏多发生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等。当然,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发生率更高。因此并非所有的早搏都是由心脏病引起。
误区二:早搏是心脏停跳
早搏,是由异常心电现象引起的心脏提前收缩,即心脏受到窦房结以外部位的指令而提前收缩。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窦性早搏和房室交界区性早搏。无论是哪种早搏,心脏都没有停跳,只是搏出的血液比正常搏动稍少一些。
误区三:早搏的频率、症状与危险性有关
过去,通常把每分钟出现6次早搏作为一个界限,每分钟6次以上者多考虑病理性早搏,6次以下者多属于生理性早搏。但现代医学证明,这种说法并非是完全正确的。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
有些人在心电图中有早搏,但他們却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有些人只是偶发早搏,就感觉心跳到了喉咙口,很不舒服。
早搏,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症状,不仅会引发心脏疾病,同时还会带来其他疾病。因此专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应正确认识早搏的危害,纠正错误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早治疗,以免导致严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