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建功高原
2018-05-14
对话人
奋斗:奋斗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徐向国:中共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
奋斗:徐书记你好!我们是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全媒体报道组,此次专程赴西藏日喀则采访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人才。在这几天的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在学校、医院、田野、牧场,所到之处,一直被我省援藏干部人才的事迹所感动。我们感觉到,第六批援藏干部人才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是国家战略执行者,神圣国土的保卫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徐向国:这次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我省援藏工作所在地进行采访,宣传报道黑龙江省援藏工作,实实在在讲,我作为第六批援藏工作队的领队,非常感动和感谢。第六批援藏干部人才從2016年7月5日进藏到现在,已两年多的时间。两年来,92名干部人才,无论是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直单位,还是在我们负责援助的谢通门、仁布和康马三个县的各个单位的工作岗位上,应该说大家都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用自己真诚的付出和真情实感,把“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珠峰精神”有机结合,把自己融入到这片雪域高原,融入到这片土地,也融入到当地藏族干部群众心中。
奋斗:应该说两年来,无论是在队伍建设上,还是在项目管理上,乃至于我们在民族团结融合上,所有的援藏干部人才拧成一股绳,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想办法,为藏区群众生产生活做了一些实事好事。
徐向国: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带着龙江3800万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雪域高原。我们的形象就是黑龙江的形象,这种形象怎么树立?我们觉得首先这就是使命和担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党中央和全省人民的嘱托和期望。所以入藏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始终把理论学习紧紧地抓在手上,把它作为一种导向,作为一种目标,作为一种引领。工作队临时党委乃至中心组、班子成员和所有的援藏干部人才,经常召开学习座谈会、研讨会,把“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作为我们三年的一个永恒的主线,定期组织大家学习和讨论,让大家对进藏开展援藏工作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提炼和升华。两年来,先后有45人次围绕着“三问”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大家对援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倍增。我觉得只有把政治理论学习抓实了做实了,用理论武装头脑,大家才能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不忘援藏初心,牢记援藏使命”真正的内涵。
奋斗:为落实中央和省、自治区援藏扶贫工作的要求,两年来,围绕着援藏实际,你们是如何精准谋划项目,尽力而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脱贫攻坚和民生事业发展上来?
徐向国:虽然黑龙江省在援助资金上不占优势,但是我们实实在在用心谋划每一个项目,把每一个项目的立足点放到如何拉动藏区群众脱贫,发展民生事业上来。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确定的援藏资金项目,一定是当地所需、黑龙江所能、黑龙江所优。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所有的援藏项目都按计划在进行,有些项目已经真真正正发挥了作用,产生了效益。比如,按照中组部总领队提出的“四个一”民生工程,也就是一厂一站一井一院,我们在仁布县姆乡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之后,老百姓喊出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感谢习主席”的心声,这是藏族群众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后来我们把藏族群众的这句心声印在了墙上,一个是体现了当地藏族群众对于党中央对口支援工作的认可和好评,同时也是激励我们援藏干部人才,在今后的援藏工作中要更用心用情用力,把各项工作完成好,把黑龙江援藏工作真正的做好,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政治责任。
奋斗:从松花江边到雅鲁藏布江畔,黑龙江援藏精神化作了援藏队员用心血凝结的一个个龙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徐向国:两年多的时间,援藏干部人才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同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深深地融入到日喀则,融入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心中。比如我们组织的雪域高原光明行活动,因为西藏地理位置特殊,高原高寒,紫外线强度比较大,当地群众患眼疾特别是白内障患者较多。我们组织黑龙江省大庆眼科医院,每年都进藏开展“雪域高原光明行”活动,先后对200多名患有白内障的藏族群众实施免费手术。对于一些较重的白内障的病人,我们还把他们带到黑龙江,在大庆眼科医院接受免费治疗和康复。此举受到藏族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包括我们对日喀则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的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活动,陪他们打球,陪他们学习,陪他们锻炼,通过黑龙江援藏干部人才爱心奉献,去温暖那些失去父母、没有家庭的孤儿,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全社会的关怀,感受到黑龙江援藏干部人才一颗颗炽热的心。
同时,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身处高原的我们来说,孩子们也是在陪伴我们,我们和孩子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有不少队员和孩子们还结对认亲。我认领的藏族孤儿桑德拉姆,一天晚上从福建三明市打来电话,他刚刚去那里的内地西藏班学习,电话那端传来了桑德拉姆“爸爸我想你了”一句深情的表白。我知道藏族的孩子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当时我非常激动,那句话久久在脑海里没有散去。还有我们援藏队员在2017年爱眼日来临的时候,41名队员签下了捐献眼角膜协议,自愿身后把眼角膜留给藏区的失明群众,为的是让他们能重见光明,为的是用自己的眼角膜继续看见援藏的路。
龙藏一家亲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奋斗:不忘援藏初心有多重含义,一个是政治上的含义,这是责任上的含义,另外一个是情感上的含义。我们每一个援藏干部人才内心都有一种朴素的情感,他们没有豪言壮语,这种朴素的情感时时感动着人们。
徐向国:92名干部人才,建立了五个党支部,成立了四组六部,实现工作队日常管理全覆盖,包括对队员的生活关心、工作情绪上的关注等各个方面。尽管进藏两年来,我们有的队员有心脏变大的,有高原性高血压的,有血红素增高的,还有尿酸增高出现痛风症状的,但是所有的队员没有打退堂鼓,大家仍然坚守岗位,甚至有的亲人病故,有的亲人病重住院治疗,也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我觉得这就体现出了我们龙江援藏干部人才,龙江儿女这种大爱无疆,这种真诚付出,也真正树立了龙江援藏干部人才良好形象,没有辜负省委、省政府对大家的嘱托,也没有辜负龙江3800万父老乡亲对我们的信任和期待。
作为领队,两年的时间和队员们朝夕相处,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黑龙江、交给我们的援藏工作任务,我们所有的援藏干部人才付出了辛苦和心血,也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但是大家无怨无悔,所有援藏干部人才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一点一滴都感染和激励着我。我觉得我们这支队伍应该说是一支忠诚干净有为,而且善于担当的一支援藏工作队伍。进藏两年来,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和干部人才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日喀则市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志愿者……这支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脸晒黑了,心贴得更近了,高原缺氧,但是每个人都是乐观向上,一心朴实地为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队员李娟同志是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唯一一个女同志,她和爱人携手对口支援西藏,虽然同在西藏但却很少见面。跟远在黑龙江只有3岁的女儿通话的时候,她边掉泪边和还不懂事的孩子喃喃自语着,“在西藏也有一群和你一样的孩子,我是你的妈妈,我也是他们的妈妈”……夫妻携手上高原,真情奉献在异乡,李娟家庭被评为黑龙江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我觉得当之无愧。
我们当时提出了要打造西藏第一支少年乒乓球队。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张新光同志,每天晚上到福利院去陪着孩子们打乒乓球,风雨无阻,能够常年坚持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毅力,更是一个人的品德。
奋斗:三年援藏工作已经过去两年了,你能谈一谈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下一步工作的打算,-57
徐向国:省委书记张庆伟同志对援藏工作非常重视,对援藏干部人才也非常关心,还主持省委常委会听取关于援藏工作的汇报,对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明确目标,提出要求。并嘱咐带好队伍,抓好安全,凝聚好人心。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关爱给大家鼓舞,给大家力量。如何走好后半程的援藏路,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党委班子成员认真思考的问题。今年年初以來,我们对最后一年的援藏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谋划,就是要在第一年肩负援藏使命,珍惜高原缘分,实现开局圆满的基础上,在第二年付出真心,吃得辛苦,有所创新的积累上,第三年要做出成绩,留下足迹,永远铭记。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之前,所有的援藏项目都要竣工结算,进入审计阶段,到明年4月份第六批和第七批换防的时候,要保证所有的援藏项目完成审计。按照这样的一个要求,我们要求把好资金关、项目关、质量关、安全关等十个方面的关口,目的就是要我们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援藏任务,援藏干部人才还要在这里经受住考验,得到锻炼。
奋斗: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我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人才被誉为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为祖国奉献,为龙江争光,为藏区出力,为个人出彩。请你代表第六批援藏干部人才,向家乡父老,向援藏干部人才的亲人们讲几句话。
徐向国:92名援藏人才,还有刚刚进入雪域高原工作的万人计划的20名教师,我们在雪域高原,在海拔3800米的西藏日喀则,感谢省委、省政府对我们援藏干部人才的信任,因为有了省委、省政府的信任,使我们有了为家乡争光、为西藏做贡献的机会。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包括我们的派出单位对我们援藏干部人才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对我们援藏干部人才家属的慰问,我们在远隔万里的雪域高原都听到了,都看到了,我们也感受到了。最后,感谢我们所有112名援藏干部人才的亲人们,因为你们把家庭的重任全部都扛起来了,才使我们的援藏干部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西藏日喀则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圆满地完成我省援藏的工作任务。在这里我也代表112名援藏干部人才,祝龙江发展更加辉煌,祝龙江人民幸福安康,祝所有援藏干部人才的家人们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