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2018-05-14
“看着当地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脸,我感觉援藏工作虽辛苦但真的值得。”作为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吴松涛从康马县中学调到日喀则市“六城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他和其他队员在“六一”前夕,前往日喀则市儿童福利一院,与497名福利院的孩子们一起欢庆“六一”,一同庆祝“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行动两周岁的“生日”。
“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行动是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开展的一系列改善民生工作之一,他们根据当地需求,集中人力物力,积极奉献爱心,在日喀则市“六城共建”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工作队被日喀则市文明委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这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援藏工作队。
搭建活动载体奉献一片爱心
“有的孩子说我像老师,可以给他们辅导作业;有的说我像姐姐,能和我偷偷说些心里话。”李娟,是我省援藏历史上首位女队员。她说来到日喀则市儿童福利二院时,受到了藏族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李娟说女儿不在身边,她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全都倾注到了这些可爱的藏族孩子身上了。
不只是李娟,在“龙藏亲、感党恩”系列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中,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发起并全员参加了“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行动,全方位帮扶日喀则市儿童福利一院、二院791名藏族孤儿,相继投资140多万元建立了阳光学堂、阳光夜校、阳光超市、阳光球馆,开展了爱心陪伴、教育辅导、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活动,使孩子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家一样的温暖,并探索了一条“靶向培养、学有所长、确保就业、服务社会”的新模式。生活在福利院15岁的央拉腼腆地笑着说,“我将来想考西藏大学,很多大哥哥大姐姐都考到那里了。”
在工作队队员们积极倡导下,黑龙江省爱心人士捐赠了学习生活用品3万余件,价值152.7万元,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开展的“龙藏亲、感党恩”系列活动中,共结对帮扶114户341名困难群众,办实事好事262件,宣讲党的政策520多次,资助孤儿、贫困学生108名,队员们自发自愿捐款捐物折合20.81万元。工作队出资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市级乒乓球协会,建立了第一支市级乒乓球少年队并选派特长学生赴京学习,建设了黑龙江省援建乒乓球推广基地。这支全国仅有的藏族乒乓球少年队,从日喀则全市范围内招收小队员。2018年4月,日喀则市乒乓球协会选定两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赴北京进行专业初级教练员培训。他们开展的系列工作促进了日喀则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藏族乒乓球少年队创立者,黑龙江省第五、六批援藏工作队队员,黑龙江省十佳公仆、日喀则市优秀援藏干部赫英杰说,“在这里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这些工作可能在其他省份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是在这里开展这些工作让我们充满人生的满足感和事业的成就感。”
实施民生工程提升幸福指数
段曾央宗一边为我们沏上一壶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一边用略显生疏的汉语说,“现在好了,打开水龙头就是干净的水了,酥油茶也好喝了,你们尝尝,有甜的也有咸的。”
段曾央宗提起了仁布县姆乡饮水的变化,乡长边巴杰布在一旁打开了话匣子。“姆乡水资源稀少,水质差,取水点远,用水不便。”他说原来乡里的人畜饮用水就是“黄泥汤”,遇到枯水期,就算是这样的“黄泥汤”也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背回来,放在家中等泥沙沉淀再投入适量明矾,这样水质是得到了部分净化,但长期过量摄入明矾对健康是有害的。
针对姆乡这一情况,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仁布工作组设立了援藏项目“仁布县姆乡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353.82万元,全部使用援藏资金。项目建设新打一眼124米深水井,建设一座70㎡管理房,用球墨铸铁管1436米、PE输水管3668米,建设给水检查井28座、污水检查井16座、输水管道检查井5座、50立方米钢筋混泥土蓄水池一座、30立方米玻璃钢球型水箱一座及附属设施。
“由于仁布县姆乡地区地下水源分布情况不明,所以我们在打井的时候遇到了很大困难。”仁布县常委副书记,仁布工作组组长迟伟东说,开始的两次打井都失败了。“事先我们经过科学论证,坚信下面一定有水源。既然出发点是科学的,遇到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组织打井队第三次在地下124米深处把水给打出来了。”
该项目有效解决了辖区内百余户居民的饮水问题,成为仁布县乃至周边4县中第一个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使用地下水的乡镇。“自该项目投入使用后,姆乡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靠山上自流饮用水、河水自提取饮用水、人工背运饮用水的不安全饮水方式。全乡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了。”边巴杰布一连说了三次“幸福指数提升了”。
仁布工作组的工作只是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一系列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的民生工程的缩影。援藏工作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整合援藏资金,全力组织实施二级医院、标准化自来水厂、氧气站、深水井,建成2个自来水厂、2个制氧站,帮助10个乡镇打深水井10口,修建封闭式水渠1条,帮助基层4075名干部群众解决饮水难、看病难的问题,这些工程成为贴近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系列公益活動暖心聚力
针对高原地区眼疾频发、角膜短缺的状况,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倡议组织了41名援藏队员自愿身后捐献眼角膜,9名队员及家属捐献全部器官。“一次性集体捐献如此多的数量,创下了西藏捐献史上的纪录。”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廖贻东说。工作队被自治区红十字会授予“器官(眼角膜)志愿登记荣誉集体”称号。
一位队员看到工作队关于这一活动的倡议后,第一时间打电话征求家人意见,家人不但支持,还与其一同参与活动,决定身后将全部器官和遗体自愿捐献。家属说,“我支持你,并且也想和你一起参加这个活动。等我们百年后,我要用这样的方式和你在一起,不让你孤单。”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队员签订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仪式,是继长期以来资金、技术、干部、项目、智力等援藏措施的又一拓展。他们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招募、动员更多的志愿者积极投入到西藏红十字事业中来,他们把自己最好的年华,以及自己身后的全部器官奉献给援藏事业,奉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还实施了6个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文化援藏项目,打造4个爱党爱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积极推进标语标识优化、优秀文化产品入户入校入寺、乡村荣誉室创建和大型民族歌舞剧《珠穆朗玛》工程。
他们面向全国发起“龙藏情缘”原创歌曲征集大赛,组织实施“汉藏情、感党恩”民族团结原创微电影拍摄,成功在海拔5200米珠峰大本营举办了“格桑花开”西藏民族服饰趋势发布及产业对接会,15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为打造日喀则“世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做了最好的宣传,推动了“龙藏文化产业”相互交融,营造了龙藏情缘情深意长、民族团结源远流长的浓厚氛围。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持续开展“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大讨论,明晰目标,调整前行步态,坚持政治方向、把握援藏大局,明确工作定位、抓牢援藏基调,积极落实落靠、携手同心向党,系列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谱写了“龙藏亲、感党恩”雪域高原日喀则的新乐章。
他们科学规划项目,加强项目管理,深化援藏扶贫,发挥人才优势。保质保量高速高效地打造出一系列“仁布速度”这样获日喀则市发改委赞誉的精品工程、暖心工程、民心工程。
他们结合“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集中精力抓好援藏项目建设,以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为统领,以“十项精神文化援藏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落实援建责任,力争2018年底前本批次所有援藏项目如期、高质量完工,进入项目验收和审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