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都不能少”
2018-05-14
9月9日下午,黑龙江省鸡西市火车站前悬挂着“热烈欢迎西藏日喀则地区学生到我院学习”的条幅,28名学生从雪域高原来到黑龙江技师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这是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推出教育援藏举措之一。该项目投入170万元援藏资金,将为西藏自治区培养40名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我们通过这项工作把就业关口前置。学生在两年制的培训中,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免学费,所有学杂费、衣食住行费由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和黑龙江技师学院资助。”我省第六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人社局副局长赫英杰说,未来这些学生在西藏产业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只是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中,针对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全局性、开创性举措之一。
“组团式”提升当地教育水平
对教育援藏中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40人的教育教学队伍,全面投入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二中学教育教学中去。其中,36名援藏教师承担三个学年11个学科的教学任务,确保了国家课程开齐开全,基本实现了理化生实验课程开出率100%。援藏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设施,活化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当地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们动手能力。
教书更要育人。政教处副处长张明积极尝试把藏戏、藏族歌曲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引入行为习惯、日常规范、卫生习惯等德育教育中去,学生们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良好行为规范与习惯就这样悄然养成了。黑龙江教育援藏人才帮助学校建立起的美术社团、长跑社团、健美舞社团、乒乓球社团,深受当地学生欢迎。这些社团丰富了当地学生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视野,把教育教学与兴趣爱好、德育教育有机地建立起联系。
两年多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着力加强当地教师人才队伍培养建设。通过组建20个备课组及开展200余节公开课,促进了教师间交流。开设的24个课题140余人次参与课题研究,32人次在区市两级赛课中获奖。桑珠孜区第二中学旦春书记说,“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切切实实提高了藏族教師教学水平,真真正正地打造了带不走的援藏教师队伍。”该校在近两年中考中,均位列全市第四名,区外内地高中上线率达15%,区内重点高中上线率达3l%,区内普通高中上线率达54%,中职33人,中考升学率达100%。
领队鲁业胜和副领队李振兴,是黑龙江省首批万名支教计划援藏教师中的代表。他们是从全省各地20所中学层层选拔出来,共20人,平均年龄40岁,涉及化学、生物、数学、物理、体育等8个学科,援藏期限为一年半,受援学校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中学。
他们在谢通门的前期工作重心是“凝聚”和“融入”。李振兴说,所谓融入就是尽快融入学校教学环境,尽快融入当地教师队伍,尽快融入当地学生之中。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与当地师生和谐相处。为增强团队内部凝聚力,加强援藏支教团队组织建设,援藏教师临时党支部组织机构于9月3日正式建成,临时党支部对党员提出了团结、奉献、创优的工作要求。
对于下一步工作打算,他们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援藏教师将全面承担起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任务。组织教研活动,开展业务培训和教学指导,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与当地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带动受援学校整体提升学校理科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
“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完成好任务,为谢通门教育发展作出贡献,也要把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人民真挚的感情带回黑龙江。”鲁业胜说。
“方正双语幼儿园”让山区教育不缺位
去往仁布县路上,一侧山麓上写着一行红色大字:发展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正是在这样的雄心壮志下,位于雅鲁藏布江边的仁布乡白林村,全村16名适龄儿童,再也不用每天步行往返6公里崎岖山路去邻村上幼儿园,因为就在家门口建起了一座硬件设施一流的幼儿园——“方正双语幼儿园”。
“一切都在计划之外。”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仁布工作组组长、仁布县委常务副书记迟伟东说,“项目投资虽然很大,但却是经过走访调研后,根据当地需要建成的,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实际的。发展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方正双语幼儿园”是计划外援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之一。仁布工作组经过反复调研摸底,积极沟通协调计划外援藏资金支持,在哈尔滨市方正县委、县政府120万元资金支持下,一所建筑面积为282.3平方米的标准化幼儿园建了起来。走进幼儿园,崭新的多功能室、盥洗室、厕所、桌椅、玩具架、图书架以及取暖防暑等设施一应俱全,村里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陈海波来到仁布县调研,对仁布工作组及“方正双语幼儿园”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
雪域高原有了少年乒乓球队
在2014年发起成立了日喀则市乒乓球协会,又举办首届“龙藏杯”全市职工乒乓球赛后,赫英杰决定把以乒乓球为抓手的课外教体结合模式引入到西藏。这样模式在黑龙江省或许司空见惯,但在雪域高原的日喀则,却是绝无仅有的一项“首创”。
随后成立的这支全国仅有的藏族乒乓球少年队,“从日喀则全市范围内招收小队员,孩子们都是利用晚上、节假日、寒暑假等业余时间来训练的。”赫英杰说。
“乒乓球占地面积小,对场地要求偏低。一个球两支球拍就可以开展运动,对运动器械要求偏低。而且对于高海拔地区的原本就活泼好动的当地孩子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修炼心性培养沉静专注力的体育运动。”赫英杰说。
夕阳铺满乒乓球训练场,赫英杰穿行在孩子们中间,认真指导孩子们挥拍、推挡。孩子们动作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墙上挂着“胸前有国旗,心中有祖国,我爱打国球”条幅。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主动作为的原则,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他们实行“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在教学、德育、教研上实施“全员育人学生成长导师制”,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讲练结合等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内生动力。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桑珠孜二中小升初生源成绩比全市平均成绩低4.3分,经过共同努力,2017年中考在全市24所中学中排名第4,在自治区100所中学中排名第14,2018年中考比全市平均成绩高9.7分,并荣获日喀则市“特色教研示范学校”、桑珠孜区“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西藏自治区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学校。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加大教育捐助力度,设立“教育助学奖励金”,每年对当地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考入大学、高中和内地初中班的藏族学生一次性补助奖励,2017年奖励学生110名,让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有效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完成了从学前教育到就业关口前置的教育援藏一条龙工作体系的搭建,实现了从教育硬件环境建设到德育教育和教育援藏软硬件共同提档的构想。
“我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甘于奉献的品格,攻坚克难的韧劲。”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教体局副局长林立民,就是这样看待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蓝天阳光下这份最伟大的事业的。两年多来,他们不负嘱托,倾尽努力与智慧,为当地孩子们梦想插上一双又一双翅膀,为当地孩子们理想铺就一条又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