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黑互学互鉴:解码黑龙江改革开放精神,从三个问题说起
2018-05-14温柔
温柔
一座北部边陲林场,为何四次受到中共中央及中组部表彰?“中俄双子城”联手,怎样打造“两国一城”?作为中国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怎样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广东与黑龙江的地理位置虽相隔近万里,但两地有着许多互学互鉴之处
从广东到黑龙江,辗转几千公里,跨越30个纬度,经历了从一种“绿”到另一种“绿”。在今年7月的“2018年全国地方党刊改革开放走龙江”采访活动中,《南方》杂志记者来到了广袤的黑龙江。
位于祖国大陆南端和北端的两个省份,早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7年12月,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率黑龙江省党政代表团来粤开展对口合作交流工作。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强调,要深化对两省省情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加强对接交流与互学互鉴,把各自特点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对口合作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两省在对口合作中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殷殷嘱托。《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广东与黑龙江的地理位置虽相隔近万里,但两地有着许多互学互鉴之处。
【关键词】党的建设一座北部边陲林场,为何四次受到中共中央及中组部表彰
一座林和一群人能产生出多深的牵绊?释放多大的能量?在前哨林场,《南方》杂志记者找到了答案,发现了党组织的力量。
距离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17公里的地方,前哨林场便坐落于此。这座林场现有职工265人,其中有29个党员,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人员精悍的党总支曾先后四次受到中共中央及中组部表彰,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时间回到31年前,1987年5月6日, 一场大火吞噬了大兴安岭。前哨林场未能幸免,大火烧毁了林场施业区90%以上的森林。林场党支部带领17名党员,在解放军和森林警察的紧密配合下,浴血奋战了13个昼夜,使全场1227名群众无一人伤亡,保住了林场,守住了家园。党支部及全体党员奋不顾身保卫家园的精神传到中央,林场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烈火攻不破的战斗堡垒”光荣称号。
党员带头的优良传统一直在延续,激励这支森林深处的队伍不断前行。
1989年,前哨林场党支部“党员先趟路、带领群众富”的工作做法,再次受到中组部表彰;2001年,前哨林场党总支首创“岗上奉献单位、岗下服务社会”的活动经验,第三次获中组部表彰;2016年,前哨林场党总支以“林区转型示范场、生态建设排头兵”的先锋形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如今,前哨林场党总支找准党建工作定位,以“抓转型、上项目、当先锋、富职工”为党建工作载体,带领全场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扎实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推动林场转型发展。
在《南方》杂志记者一路的采访中,党建的力量随处可见。
在漠河市郊的黑山村,以“党小组+基地”的形式创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一黑山村生态示范园,既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地,又是為村民提供新品种试种、新方法改良的实验基地;在漠河市北极村,“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石碑旁边就是流动党员驿站,党员们在这里学习交流;在“塞北延安”的北安市,一场场“榜样,逐梦的力量”经典故事会激起党员心中信仰的力量……在这片黑土地,党的建设凝聚着巨大的发展力量,推动着当地的发展与前行。
【关键词】对外开放沿边城市怎样联手打造“两国一城”
沿着黑龙江行走在黑河市区,异域风情随处可见。在黑河口岸,时不时有船停靠口岸码头。黑河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简称“阿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简称“布市”)仅隔一条黑龙江,最近处只有700米左右,素有“中俄双子城”的美誉。
“布市居民可持护照当天往返黑河市。”据黑河口岸相关负责人介绍,布市居民经常往来黑河市区,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生活用品。一组数据也能展示出中俄两国在黑河的往来活动,2018年1月至6月,黑河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完成21.8亿元,同比增长28.9%。
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了这座边境小城对外开放的重任。1987年,黑河用208吨地产西瓜,换回布市的360吨化肥,这一传奇运作打开了黑河向北开放的大门。1992年3月,黑河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同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为首批具有沿边属性的国家级开发区。
2011年,黑河与阿州达成共识,联手打造“两国一城”,不断推动各领域对俄合作走向深入,实现产业互补。
在二公河工业园区,《南方》杂志记者见到了正在规划建设的黑龙江大桥桥头区规划图。该项目已经于2016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明年完工。据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研究室副主任尹红梅介绍,依托黑龙江大桥,中俄两国的地方政府同步规划在桥头建设新的特殊经济区,以产城新区、产城一体化为总体功能定位,打造集口岸物流、产城融合、进出口加工于一体的区域发展示范区。
在产业互补方面,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中俄跨境产业合作为重点方向,建设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七大产业,如跨境保税物流产业、跨境机电加工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跨境木材产业等。
在黑河市利源达集团汽车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为来自俄罗斯的30台大型机械车辆的订单加班加点忙碌着;黑河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贸易的畅通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便捷和实惠。
沿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的2981公里边界线两侧,坐落着20多对双方对应城镇。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最多的省份之一,黑龙江探索出许多对外开放经验,可以与广东互学互鉴。
【关键词】生态发展怎样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得令人震撼,这是《南方》杂志记者对黑龙江的最初印象。作为中国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黑龙江的“绿”不仅仅停留在生态保护上,更是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态度。
在漠河,不得不提到一个名气很大的村子一“北极村”。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是我国大陆最北的临江村落。在这里,北极村不仅仅成为一个地名,更是一张生态旅游的名牌。
走进北极村,整洁的街道划分出了不同的功能区域,沿界河(黑龙江)而建的主干道通往村内最大的广场,路两旁全是挺拔的松树。没有任何工业的痕迹,只有最原始的风景。
中国最北、龙江之源、极地天象……北极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如何让冰天雪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怎样让自然资源摇身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品牌意识”的加强让北极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来漠河北极村找北”,相信这个宣传语已经强化到很多人脑海当中。实际上,这样的品牌意识在2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上世纪末,随着林区“两危”困境(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出现,漠河把旅游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1997年开辟了“北极村旅游风景区”。据漠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漠河利用“北、冷、雪”资源,创办了品类丰富的活动:1991年起创办北极光节,2004年起创办冰雪汽车越野赛,2010年起举办冬至文化节。如今,“两节一赛”已经成为漠河旅游文化品牌。
有数据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漠河市旅游人数实现了1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30662.77万元。
在车程近1000公里之外的齐齐哈尔市,结成旅游联盟的形式让旅游资源实现“1+1>2”的效果。作为黑龙江的第二大城市,有着“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美誉的齐齐哈尔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依托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扎龙旅游产业联盟”,将核心景区与周边景区打包共同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形成生态旅游、冰雪体验、民族风情等元素构成的“齐扎旅游观光带”。
而更大范围的旅游联盟也在形成。据介绍,齐齐哈尔利用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庆石油文化、北极漠河、黑河边境口岸和五大连池冷泉等特色旅游资源,建立了“4+1”城际旅游联盟,构筑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黄金带。
在发展生態经济上,黑龙江还有着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这给广东尤其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发展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南方》杂志责任编辑郭芳
原载《南方》双周刊201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