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8-05-14王柳
王柳
[摘 要] 主要以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主要依据,从提供个性化就业方案、建立多元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质量,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后就业做好铺垫。
[关 键 词] 互联网思维;就业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81-01
对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而言,合理利用互联网思维十分重要,其是确保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高职院校就业教师需给予其高度重视,做到与时俱进,如此才能保证培养的大学生满足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而提高当下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当前高職院校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生就业课程形式较单一,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就业课程大多数是从理论层面着手进行讲解的,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诸多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就业知识,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参与学习的或者充分认识就业形势。许多学生只是为了修学分与完成学校的教育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未充分发挥出来。就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需充分对接市场需求,从社会实践入手,结合大量典型案例,让学生有效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专业教师就业经验不足,无法把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起来。当下各个高校开始注重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间的合作,这便需要诸多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而专业实践教师相对缺乏且能力有限。另外,专业教师需要国家与学校等多方面支持,尽管高职院校在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但大多是碎片化,并未从根本上实现统筹兼顾,形成完整的就业教育体系,未营造出良好的就业教育氛围。除此之外,就业教师还需兼顾职称评价、学科建设等任务,缺少足够精力投身学生就业教育工作中,致使就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不高,就业教育工作质量欠佳。面对以上两点问题,需要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就业教育模式,转变教师惯性思维和教育方法,合理应用互联网思维优化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问题。
二、合理应用互联网思维优化高职院校就业教育问题
(一)合理应用互联网思维,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
互联网的用户思维与产品思维,能够有效转变传统就业教育思维,为高职院校提供新型的个性化就业计划。互联网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为用户思维,依据不同用户的具体要求制订个性的教学计划。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也需如此,依据学生就业方面的差异性要求,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计划,进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产品思维具体讲的就是用户用完以后的实际感受。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就业教育中,需注重大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验,确保学生在就业教育中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充分了解相关就业信息,加强学生就业积极性。各个高职院校能够同政府或有关企业签订相关合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如此加强学生对就业的了解程度。
(二)合理应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若想通过互联网思维构建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务必要依靠互联网思维中的极致思维与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要求学校在就业教育层面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学生以后就业无忧。高职院校能够依托当下网络,通过手机软件等方式向学生推送有关就业服务信息、布设对应的就业问题优化模块等,通过个性化管理,确保学生就业时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简约思维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把学生的就业需求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而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需依据这些困难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平台,有效引导学生优化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保证学生顺利求职提供有利条件。
(三)合理利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层面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信息记录不完全,对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重视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关键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致使就业服务质量低下。而基于互联网思维能够有效改善此种问题,将学校中信息不足的问题得到优化解决。通过分析互联网大数据明晰学生在就业中的各种信息,对不同类型的就业问题制订不同的优化措施,以此确保就业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互联网在社会公众的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生活与工作皆有一定影响。高职院校的就业教师需给予高度重视,合理利用其所具备的优势,在互联网思维下优化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促使就业教育效用充分发挥,为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志琴.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102-105.
[2]郑永烽.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7(93):136.
[3]张永江.基于互联网思维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途径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