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谭勇
2018-05-14杨雪
杨雪
[摘 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在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对提高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74-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重要平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进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意义非凡。作为一线劳动后备队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中国特色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奋斗的坚定信念。
一、当前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問题
(一)社会政治理想迷茫
政治理想是人们对公正社会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尽管关心社会政治生活,但是对事实认知可能不够透彻,对国家政策精准度把握不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的精髓掌握不够。
(二)职业理想功利化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和事业的追求与向往,在当前高职院校,一些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对薪金关注度比较高,职业理想功利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自我感受,自我意识明显,在选择工作地点的时候,会更加青睐于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在工作环境方面会更加喜欢办公室,而不愿意去一线生产车间。工作成就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希望迅速取得成就,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这些都是职业理想功利化的重要体现。
二、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在当前各种文化充斥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该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流价值观念,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理论政治课学习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有更加清晰的概念。如此对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有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在实践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全社会都在开展和普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认同教育,最终目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进而在日常实践操作和生活中,按照核心价值观来做人做事。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也应围绕日常生活和学习积极参与和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当前国家对高职院校给予了各种扶持和鼓励发展政策,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彰显。在高职院校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民主选举班干部、民主决策班级事务、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等活动,这些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民主观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理想信念活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对更加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三)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首先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成长为重要目标,努力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要做好文化建设中的宣传工作,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常态化,进而更好地践行思想中的内容,营造浓厚的氛围,给学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只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23-124.
[2]苏冰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1):123-124,132.
[3]李腾达.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13-116.